燕赵晚报:时代需要更多“精神世界的拾荒者”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燕赵晚报:时代需要更多“精神世界的拾荒者”》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1月23日,拾荒老人韦思浩的雕像正式在杭州图书馆向公众展出。这座铜质雕像由热心人士众筹,是老人的半身像,加上底座总高度为1.95米,身下是一摞报纸和书籍。(1月24日《杭州日报》)
在中国人的文化叙事里,雕像与展览,是十分神圣的符号。一个“拾荒老人”何德何能,让人们把雕像立在图书馆这种地方,而且还办了展览,这恐怕是很多人想问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两年前的一篇报道中来。
两年前,一篇《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报道,将76岁的拾荒老人韦思浩推进公众视野,老人在图书馆读书看报的画面定格在很多人脑海中。然而世事无常,2015年11月,老人因为一场车祸而不幸离开了世界。他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老人捐资助学的证明和受助孩子们的来信,由此续写了温暖故事。
对于这位老人,仅仅用“平凡的人做了不平凡的事”,远远不足以概括全部。韦思浩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生活潦倒,他是一名退休教师,在图书馆读书看报,源于长期对知识的信仰与追求;他长年捐资助学,自觉洗手看书,则体现了道德文明的一面。韦思浩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既有文化也有文明,既有教育也有教养。网友把他称为“精神世界的拾荒者”,已然说明了一切。
一个故事的价值,放到时代背景下观察,会有着更清晰的发现。人们为韦思浩老人感动,何尝没有时代大背景的原因。文化与文明,是舆论场经久不衰的核心议题,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以公共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个最应该讲文化讲文明的时代,但在事实上却是一个引发文化文明焦虑的时代。在人们心中,哀痛莫过于“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国民阅读率始终不如人意,而有文化的人变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身上看不到应有的文明与教养。
所有的改变与努力,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什么才是更好的自己?抛除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上升到精神层面,“最好的自己”应该体现在文化与文明、教育与教养上。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要重视知识的价值,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读书人”。很多人把文化与文明等同,但在事实上,有文化的人未必讲文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未必有教养,所以还要追求心灵“诗意地栖居”,要成为精神上大写的人。
时代需要更多“精神世界的拾荒者”。这段时间,电影《无问西东》引发了持续的关注。人们从电影中,看到了一种叫做“崇高”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崇高的人,但一个社会应该礼敬那些崇高的人。“精神世界的拾荒者”,以对文化与文明、教育与教养的追求,散发着内心崇高的光芒,温暖和打动了这个世界。
- 做无痛人流手术需要住院吗
- 庄家做庄一只股票需要多少筹码,干货分享
- 花心男人还是痴情男人,12星座各有伪装需要你来辨别真心
- 《汪达与巨像》重制版评测:日本游戏黄金时代的巨人
- 盆栽芦荟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做好2点,方法很实用
- 九大黑科技,如果不失传,我们的新时代早来五百年
- 乡村新时代,三农新机遇 | 发展农业,引入人才是关键!
- 刘秀和他的云台将领,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时代
- 猜猜十二星座的人在学生时代谈不谈恋爱
- 【跟上时代】36岁下岗收费大姐哭诉和83岁奶奶应聘阿里:不懂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