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的礼数

采访老先生们,常常被他们身上的礼数感动。

比如采访老画家戴敦邦,每次我离开他家门时,不管他在做什么,他必定要放下手中事,起身拄着拐杖一直送我出家门、一直送到楼道口,一边还要叮嘱儿子把我送出小区到大路上为止。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还站在楼道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我想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

溽暑天气,为了作画,他在室内穿着棉袄,走到楼道门口时,还是这样一身打扮,来来往往着短打的行人从他身边擦肩而过,更衬托着一身冬衣的他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一幅我想永远记在心里的画面。不用一个字,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大毒日头下的身影。

这是待客之礼。

老先生的礼数

采访历史学家陈绛也是这样的。88岁的他住在医院病房,我告辞的时候,他执意起身,我连忙扶住他胳膊说留步留步。他却仰起脸来笑道,“我要散散步,不如正好你陪陪我。”这样一来,倒显得不是他来送我,是我在陪他。

就算是这样,老先生们还会说自己做得不到位。比如陈绛说到一个细节:陈绛小时候到外地读初中时,一次家书的信封上写了父亲的名讳,下面用“□□先生展”,当时陈绛觉得“展”字比“收”或“启”字新奇,没想到放假回到家里,父亲拿出这个信封,对陈绛说:对长辈不能用“展”字,这是不恭敬的,并提醒他日后对用字遣词要注意长幼有序。

我心里想,现在连手写书信都是稀罕物了。人际交往,整天短信来和微信去,张口就是喂哎哦,哪里还用得上体现辈分的称呼呢?大家在群里,直接@一下就算是叫人了。那些尊称与谦辞,曾经是日常交际里的常用语,如今则像是少数人才掌握的暗语。但唯其稀少,一旦被运用,反而更能让人确认说话者的出身。

老先生的礼数

有次我去上海闵行采访一位老年社区志愿者,我说些恭维他的话,对方立即从座位上欠身,口里连说“不敢不敢”。而在问我情况时,他则一直用“敢烦”和“府上”等词汇。这让我印象深刻极了,后来一问,果然对方是位解放前的老大学生。和这样的老先生说话,让我自己也不敢怠慢。语境形成的气场,就仿佛有只手推我一把似的,让我脊背离开椅背,挺直身体,整个人因为肃然起敬,而变得像样起来。

他们让我想起我的祖父。在我幼时,他也曾这样抱着我坐在他膝盖上,悄悄手把手教我:“问人姓名说贵姓,说到自己用鄙人。赞美别人用高见,无暇陪客说失陪……”一次一位老先生称呼我“世讲”,我竟然疑心他不善用电子设备打错了字。后来一查,才惭愧地意识到,这是老派人对朋友后辈的称呼。(摘自《大家文摘报》,并收录于《读者参考》138期)



也说老规矩





老先生的礼数



文/辛酉生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地铁广播除了“先下后上”、“看管好随身财物”外还有一条:“请不要翘二郎腿”。现在地铁里已经没这条提示了,早晚高峰时总有些人,戴着耳机翘着腿,一边摇头晃脑,一边颠蹬得不亦乐乎。至于是不是蹭了别人裤子,是不是本来可以站3个人的地方,他一划拉一个人也站不了,他就不管了。按北京老规矩坐要如钟,翘二郎腿就不对,更不能翘着腿颠蹬,这是极无素质的表现。

像这样的规矩北京还有不少,其中吃饭的规矩最多。《四世同堂》里写大赤包喝汤使劲吸溜,这就没规矩。老北京的规矩,除了不能吸溜还不能吧唧嘴。老北京人说这叫贫气。再有,吃饭不能敲碗边,敲碗边是要饭的。筷子不能戳在碗里,筷子戳在碗里是香炉。夹菜要夹面儿上的不能抄底(所谓可以骑马夹不能抬轿夹),一盘菜不能连着夹三口,夹菜要夹自己跟前的,不能夹别人跟前的,不能跟没吃过饭一样。饭馆吃饭,拿起桌上茶壶倒水,倒完,壶嘴不能对着别人。壶嘴对人,等于用手的某根指头指人,不礼貌。

除了吃饭,规矩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一站三道弯。要站如松,坐如钟。前面说的翘腿颠蹬都是大忌。说话不能大呼小叫,不能抢长辈的话。跟人说话要用您。借道儿要说劳驾、借光等。

我这个年纪的人,小学学的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但这些只留在老师的说教里,现在让我回忆这几条是什么,一条也说不上来。倒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灌输的老规矩,已经内化成习惯。

除了每个人生活上的规矩,行业规范是规矩的另一组成部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职业道德。当年有《公道老爷劝善歌》:“买卖人能忍,和气生财,不论贫富一个样儿看待,买卖卖的熟主顾啊,站柜台你笑颜开,休要发困是莫要发呆,似你这个买卖是怎么样儿不发财”。这里边说的就是做买卖的规矩。

日常吃饭敲碗边是要饭的,当年在饭馆吃饭敲碗边是对伙计不满意。梁实秋先生回忆,他小时候有次随父外出吃饭,小孩无聊拿筷子敲碗边。他父亲马上制止,说这是骂伙计。不一会儿就看见给他们服务的伙计,背着铺盖卷儿从面前走出去了。当然一会儿伙计还会从后门回来,但要做给客人看。这是当年饭馆的规矩,算得上顾客是上帝的最佳注脚。其他如同仁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是旧式商人对质量的规矩。

老先生的礼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在许多规矩已经不成为规矩。据父亲说,我这代人是没什么规矩的一代。他们当年要比我们有规矩得多。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重提老规矩,是有感于老规矩的凋敝,还是要发掘老规矩的价值?我想在当下,老规矩能告诉我们如何自尊和尊重他人,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人的礼仪和道德标准。

吃饭我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吧唧嘴怎么了,我吸溜怎么了,我敲打碗边怎么了,我爱吃哪盘吃哪盘怎么了,爱吃几口吃几口怎么了,碍着谁了?为什么老规矩不允许这样做?因为我们不肯把自己放在贫气的位置,不肯使自己与乞丐为伍,不肯让人以为我没吃过饭。这种自律包含的是自尊,是自己瞧得起自己。不要因为我翘腿儿弄脏别人裤子,不要因为我大声说话影响别人,懂得使用敬语,懂得商业道德,不让自己的行为损害别人。这是老规矩教给我们的自尊和尊重他人。

北京的老规矩,不止北京有,天津、河北、河南同样有。向上说,《弟子规》、《三字经》这类启蒙书籍里有,再向上追溯,诸子百家也有类似论述。传承老规矩就是传承中国人几千年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老先生的礼数



老先生的礼数



来源:读者参考丛书微信公号

审核:王晓宁 邓植尹

责编:王爽 王一冲



老先生的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