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耽误科研 不耽误捐“髓”救人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研究生耽误科研 不耽误捐“髓”救人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杜大学和他捐献的192毫升“生命种子”。





□文/图本报记者李惺刘琛敏通讯员王子萱





1月22日,来自秦皇岛25岁的杜大学和来自石家庄元氏县38岁的王大爱(化名)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别成功捐献出192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和133毫升淋巴细胞,为上海市某医院和北京市某医院两名血液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并成为河北省第349例和第3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值得一提的是,王大爱这次是为同一患者进行二次捐献。当天晚上,杜大学和王大爱捐献的“生命种子”已经回输到两名患者体内,正是他们的大爱精神,让身患血液病的两名患者延续了宝贵的生命。





大爱研究生耽搁科研进度也要捐“髓”救人





杜大学从1月22日8时30分开始采集,到12时30分结束,采集时间长达四个小时,共采集到了192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当采集工作结束的那一刻,杜大学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捐“髓”救人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梦想,更是一位血液病小患者生的希望。





目前,杜大学是秦皇岛市燕山大学一名研究生。在青海上大学本科期间,他就热衷于公益事业,做义务家教,服务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经常帮助班里的贫困同学,并开始参加无偿献血,至今已献血10余次。2014年,杜大学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7年12月11日,他接到中华骨髓库青海分库工作人员配型成功的通知,想到能够挽救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备感使命的重大。当时的他正在燕山大学读研究生,随即他的资料被转库至河北分库。





12月24日,在秦皇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杜大学完成了高分血样的采集,同时被告知由于小患者病情紧急,需要立刻做捐献前的体检。而此时,杜大学面临着来自家人的反对和科研进度被耽搁的担忧。就在进退两难之时,杜大学的导师王海燕教授表示非常支持他捐髓救人的想法,同时还给予他许多帮助。就这样,杜大学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秋去冬来不惊慌,厉寒迎暖更坚强。金叶繁华刚赔尽,秃枝落寞又经霜,密密烈雪偷生气,层层硬冰添新伤。春来绿叶满枝头,笑谈夏日又何妨。”杜大学赋诗一首,希望血液病患者都能够坚强乐观,早日康复获得幸福。





据了解,杜大学是中华骨髓库第7071例,河北省第349例,秦皇岛市第20例捐献者。





80后两次捐髓挽救同一名患者





当日下午,在省二院血液科细胞采集分离室,王大爱平静地躺在病床上,体内的淋巴细胞被血细胞分离机一点点分离出来。14时30分,随着采血泵的启动,鲜红的血液顺着输血管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王大爱体内的淋巴细胞被收集到采血袋中。整个采集过程,王大爱都十分熟悉。“上次也是在这儿,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王大爱说,9个月前,也是为了这位患者,他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17时10分,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等待,王大爱成功捐献了133毫升淋巴细胞。





38岁的王大爱是石家庄元氏县人,他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大货车司机。他曾多次无偿献血,2013年10月11日他留取了造血干细胞血样。2016年11月30日,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王大爱正在江苏出车的路上,没多考虑,他一口就答应了。为了能在患者最合适的时间捐献,他在家等了一个月,“高分和体检通过后就不敢出车了,跑一趟来回得二十来天,怕患者需要时赶不回来。”





一周前,王大爱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由于原受助患者病情反复,需要他再次捐献淋巴细胞,他依然没有犹豫。为了这次捐献,他又推掉了工作。虽然每天都有几百元的损失,但他却不以为然:“钱什么时候都能挣,救命可不是能等的事儿!”





此次捐献的是淋巴细胞,和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同的是不用打动员剂。王大爱说,上次打完动员剂的第二天,他身上开始酸痛。医生说可以吃点止疼药,可他怕药物影响造血干细胞的质量,就一直忍着。当天他一直忍到凌晨1点多才迷糊入睡。





近三个小时的采集非常顺利,王大爱稍做休息就准备回家。“我这次是偷着出来的,没跟家里人说。”王大爱说,母亲年事已高,已经70多岁,第一次捐献时,老人家就担心捐献对他身体有伤害,并不支持儿子的这一善举,妻子也对他的身体健康有些担忧。王大爱苦口婆心地跟老母亲和妻子讲道理,才顺利完成了第一次捐献。“我这次约了一个朋友来陪我,怕捐献完以后不能开车,不方便回家。”王大爱平静地说。





据了解,王大爱是中华骨髓库第7072例,河北省第350例,石家庄市第87例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