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房子跟挑伴侣似的:真正的甘苦,只你自己知道

《挑房子跟挑伴侣似的:真正的甘苦

正文开始:

约稿

 

 

我少年时住过的第一处房,在无锡某新村。五楼502。一个客厅,一个卧室,有阳台。那是1980年代,洗手间甚至没抽水马桶,洗澡需要自己烧了开水倒进大木盆。床很大,一家三口共眠。床头柜旁是五斗橱与大衣柜,床尾是我妈的缝纫机与衣箱。

那时小,觉得很够住。楼下有大片青草地,有树有花——多年之后回去看,发现草地并不大,大概是,真的太年少了。

那时的新村,除了住宅区,便是菜市场、副食品商店,外加幼儿园与学校。绿化甚好,郁郁青青。小时候也没什么欲望,只觉得哪里都好玩:毕竟,那是个跑到新村公园里,攀爬哪吒石雕像都能乐此不疲的年纪。

 

七岁那年,搬了一次家。新家在一楼,二室一厅,有个院子。我被分了一个房间,父母一个房间。我的房间里有写字台,有书柜,遗憾的是电视机在父母那屋,偶或想看球赛,还得经过父母允许晚睡,才能赖在房间里看着。那是1990年代初,家里铺了瓷砖,到暑假,躺倒便觉得清凉,捧着书读,翻来覆去,也不管干净不干净。

少年时对居住条件,是没什么讲究的。现在想来,唯一遗憾的,是周遭活动设施少些——想打篮球,得去附近的机床厂;想去书店,得骑车去新华书店;当然也有好处,比如,高中时交好过的女孩子,家里离我家不远——那时就觉得,嘿,这住处也不错。

 

去上海上了大学,住了宿舍,第一次觉得居住的局促。倒不是舍友不好,只是一个人有个房间惯了,猛然要照顾其他三人的生活习惯,洗澡要上浴室,睡觉一张窄床,便觉不好。我出了第一本书后,版税除了买台笔记本电脑,剩下的便拿去交了押金,租了个房间。租房子时,别无所求,只在意这几点:

——采光好。

——一张宽阔舒适的棕棚床。

——相对宽敞的空间。

——简单的家具:可以容纳衣服与书的大立柜,一张桌子,一张舒服的椅子,好了。

——以及个人奇怪的爱好:木地板。

 

在我离开上海去巴黎前,我在这个简单的房间里住了八年。虽然后来多一个人住,但也没添什么家具。只是去宜家买了张椅子,一个书柜,一个折叠桌。本来收入高了,满可以搬去房租更好的房子,但一来觉得,过日子,那样也够了;二来,上海人民大概懂,我家所住处是娄山关路地铁站与虹桥交界所在,交通与饮食便利之极,去中山公园与古北也是抬腿就到,走着路就能去当时还在的华师大后门一条街。

太舒服的地段了,不想搬啊!

 

也在那些年,我住过其他各色地方。

——无锡的父母搬了家,搬到蠡湖边了。地方不算豪华,但离湖边近,周遭物价还低。所住的是一个跃层,两个客厅一个餐厅三个卧室一个阳台一个阁楼。我妈住得乐滋滋的,只偶尔感叹:哪怕给我专门留了个卧室,到底还是觉得家里太大,收拾起来麻烦!

——一位长辈,买了联排别墅住,一个人住四层楼。别墅区绿化也瑰丽非凡。但我去住时,反而不太得劲儿:一来四层楼,通讯基本靠吼;二来高档别墅区,从房间到区门口,若不开车,走路都要二十分钟;而且那别墅区盖得太高尚,周遭都是些清汤寡水的汤馆,要找点接地气的宵夜吃,难。

 

我到巴黎第一年,住的是郊区一个小别墅的某房间。好处是房间宽敞,院子里花树繁茂,到春天还能摘樱桃吃。缺点是周遭基本没有亚洲超市,只能不断去家乐福买吃的;要去趟歌剧院大道,四站公车到7号线地铁,然后哐当哐当地坐十几站才到。后来搬了一处家,就舒服多了:新居是个跃层,地方不大,但有天窗,敞亮,简单,过一条街便是巴黎老华人聚居区,自然,最好的是14号地铁站就在一旁:到右岸,到歌剧院,到马德莱娜教堂,都是半小时之内的事。

 

出门旅游,各色奇怪的地方都住过。奢华古雅如佛罗伦萨的某个公爵府改建的酒店,天花板离地十米高,说话有回音,白天看着辉煌壮阔,到晚上多少有些瘆人;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旁的宅子,初住很新鲜,久了多少觉得潮湿。住在尼斯老海滨区的楼上,远远看得见大海,喧闹明亮而美丽,楼下就是各色传奇海鲜铺子——只是到了晚间,还是有诸位酒客的喧腾,以及映窗而入的灯。

 

以前年少时,选临时居住点,总希望房间漂亮好玩——真住了,才觉得极不方便。许多风景好的所在,拍照美,临窗舒适,但真住下来三五天,感觉又不同。这么说有点绝对,但风景好的房子,交通往往不便利。你若不是每天趴着看风景,则得考虑些别的:

——交通。

——采光。

——周边设施。

说到底,就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别小瞧交通。我曾经住过一个本身绝美的古堡,然而出入都需要等班车,去任何最近的地方都琐碎。交通是否方便,是会直接影响你出行欲望的。

采光的意义很简单:人的情绪,基本受光线与体表温度控制。意大利与西班牙有许多华丽的老式豪宅,但你真住进去,会觉得密不透风。

周边设施,则是我对上海最留恋的地方。每次回上海暂住,各色便利店与银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感觉,着实美妙——在“一个宅男不用跟人生活就可以活下去”的便利度上,上海是很接近横滨的了。

 

怎么说呢?大概住多了各色房子之后,你会多少对度假型的、奢侈品型的房子消去一点敏感。每个人在意的东西是不同的:有人在意空间,有人在意交通,有人在意景观,但归根结底,房子是用来住的。从长期来看,人需要的东西本身很少,所以住家也没必要太复杂;住着最舒服的,是地方既敞亮明快,又随时可以找到新乐趣的地方——换言之,有更多可能性的地方。

 

 

如何找到这样符合自己理想居住的房子,就成了大问题。

每一代人对房子的偏好都不尽相同——我妈跟我对房子的追求不同,而我跟那些急于给孩子找学校的家长们又不相同。可是如果真要我把对房子的想法条条列举出来,只凭脑海里那个虚无缥缈的构想,又难以将细节描绘清晰,难免会有疏漏。值得称道的是,安居客近期发布年度报告《2017国民安居报告》,联合第一财经创新性地打造了“理想居住模型”,就非常细致地描述了不同人群对于房子的不同偏好,将大众心目中的理想居住全方位、数据化地展现出来。

三房两厅一厨两卫的三室户型已成为需求度最高的“国民户型”。在对于空间的分配上,超过60%的90后和95后更愿意将更多面积分配给卧室。相比于父母辈对于客厅的重视,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空间,而且90后对书房等独立工作区域的期待也更高。


挑房子跟挑伴侣似的:真正的甘苦,只你自己知道


而在对理想居住小区的要求上,95后普遍觉得家附近有24小时便利店比有超市和商场更重要;超过七成的人认为智能家居科技重要,但出乎意料的是,60后对智能家居的重视程度超过了90后。


挑房子跟挑伴侣似的:真正的甘苦,只你自己知道


 

 

《国民安居报告》是安居客最重要的年度报告。作为国内领先的房产服务大平台,安居客在为大众提供全面的房源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及时洞察到市场变化和消费趋势,通过细致而全面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未来居住的参考。这样的平台,才能够帮助你找到“居住升级时代”下的理想好房。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安居客《2017国民安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