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松声云影

祁昆 1936

纸本设色102.5×51cm

祁昆(1894~1940),字景西,号井西居士,北京人。所画山水得明人遗意,兼精篆刻。

这幅《松声云影》表现山中瀑流的奇丽景色,气象恢宏开张,构图细密谨严,笔致流利工稳,意境清深幽雅,颇具宋画意味。此图深受传统宋元山水的影响,笔墨间处处流溢出高逸的韵致。画幅以大片留白表现山间云气,与意脉相连的上下两处飞瀑密切配合,自然点出画题。而无论是山石的皴点,还是树木的勾描,都着意经营,一笔不苟。山石繁密的苔点皴染和形似鹰爪的树木造型,很自然就会令人想起北宋诸大家的山水范式,画家技法的娴熟和功力的深厚于此可见一斑。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采药归来

溥雪斋

纸本设色100×33cm

溥雪斋(1893~1966),满族,名溥伒,以字行,号雪道人、一号南石居士,笔名南石、邃园、乐山等,堂号怡清堂、松风草堂,北京人,清宗室。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长山水,师法唐六如等。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画院名誉画师、书法研究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常务理事。

作品表现采药人归来驻足回首,似乎在想还有什么药末曾采到,而在石板小桥前犹豫不决。全图以点法为主,通过点的浓疏、淡密来表现草坡、山石上的绿意,山石的转折起伏也以点法为之,山壑间的流水蜿蜒穿过面前小沟。松树、人物笔法迥异,松树峭拔,人物飘飘。画中题诗日:“高泉落涧玉淙淙,采药归来意自冲。人为利名闲不得,吾能此处著吾踪。”表明了画家此幅画要表达的心境。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阳朔奇峰

胡佩衡 1959

纸本设色164×63cm

“阳朔奇峰甲桂林”。漓江两岸山峰奇特,石壁嶙峋峭拔,峰峦云影,处处令人神往。胡佩衡晚年为了在山水画上推陈出新,周游西南各省,画法为之陡变,以泼放的笔法和鲜艳的色调来表现桂林山水,从而抒发画家歌颂美好现实生活的愿望。画家在画山头时,用笔果敢快捷,笔笔厚实,但又能松动、自然、虚灵,山头之间苍茫深秀,设色浓艳凝重,韵味很足,而盘亘虬曲的老松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为了发展和探索中国画的技法,他借用油画中的堆积法,色彩用得很厚,层层加上,但绝不滞板,画面仍然使人感到爽快明朗。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出工

朱屺瞻 1974

纸本设色68×53cm

朱屺瞻早年研习油画,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很深,后又转习中国画,擅长写意山水。《出工》描绘新时期的新景象。远处山路弯曲,一直伸向远方,大片的农田使沃野披上秋装,一队农民扛着农具走向田野,他们要去农田劳作,收割庄稼。远处的景林、梯田及水面上的船只渲染了时代的气息。此图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沉着有新意,画家借用印象、后印象派手法,用几于是原色的纯色表现树木和农田,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交互施用给观者以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漓江秋云

胡佩衡 1961

纸本泥金设色178.9×97.5cm

胡佩衡(1892~1962),名锡铨,以字行,号冷庵,蒙古族,河北涿县人,居北京。自学中国画。1918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画学研究会担任山水画导师,后来在北京各艺术院校担任中国画教学工作。创办过中国山水画函授学校,并长期参与编辑《湖社月刊》。曾任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委,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生著述颇富,著作有《王石谷画法抉微》、《山水画入门课徒画稿》、《我怎样画山水画》、《画笔丛谈》、《冷庵画诣》、《山水画技法研究》。

胡佩衡受家学影响,具有良好的传统功底,进而以传统方法写生,由写生而创作,20年代曾提出“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的绘画主张。建国后,胡佩衡更注意深入自然山川进行写生创作,所作山水老笔纷披,墨色浓黛,气势雄放。本图为胡佩衡去世前一年所作,所绘松叶繁茂,峰峦如柱,笔健气壮,既具有传统神韵又凸现蓬勃气息。作品以金打底,赋以石青、石绿、洋红、粉白诸色,对比绚丽堂皇而又不失和谐统一,给人以亦真亦幻之感。从中可见,画家虽以漓江为题,但只取“体验”所得,而不以写漓江真山水为旨归,笔墨色形之间舍明秀清丽之姿而尽现北派山水之雄健奔放作风,形象地反映了画家对传统、写生与创作关系的理解。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春下山中日正长

溥雪斋 1940

纸本设色90×35cm

溥雪斋山水画多学元人笔趣,传统功力扎实,善于表现传统画题意境,对传统笔墨的熟练驾驭使他的画于古意中有新趣。《春夏山中日正长》远、中、近景细致,尤其是画家把高山巨崖式构图和主客晤谈的常见画题合而为一,取得了更深奥的意义。文人在深山美景中谈心,过悠然平淡的生活是他们理想的追求。虽然山的繁密、广阔、苍郁,人的简练、细致、恬淡,笔法迥异,但由于裁剪到位,不露痕迹,反而表现出了画家出古入新的高超创造力。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群贤大半是无家

郑午昌 1942

纸本设色102×50cm

郑午昌(1894~1952),原名郑昶,字午昌,号弱龛,别号双柳外史、丝鬓散人、墨鸳鸯楼主,斋名鹿胎仙馆,浙江省嵊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后于浙江艺专、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任教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国画创作和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曾参加筹备上海美协和上海国画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中国壁画史》、《石涛画语录释疑》等。

郑午昌山水近似王蒙,但能自出机杼,不泥绳法。所作青绿山水,用笔精微,设色妍丽,工而不刻,风采动人。尝谓“画不让人应有我”,主张“善师古人而自立我法”。《群贤大半是无家》表现群贤小聚,谈论风雅的文人生活。一处开阔地,有对坐交谈、有欣赏风景、有扶杖过桥的贤人,也有煎茶摇扇的童子。背景是溶洞峭壁,壁间瀑布飞泻,各种草木顺势而生。此图远观可游,近观有趣,真实地再现了文人贤士雅集的一个场面。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祖国山河无限好

朱屺瞻 1960

纸本设色33×66cm

朱屺瞻(1892~1996),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苏省太仓人。早年习传统国画,青年时专攻油画,曾两次东渡日本学西画,50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曾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祖国山河无限好》是一幅歌颂祖国江山如画的作品。画中山重水复,那浮动在群山问的祥和之气,伴随着清丽的风光,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象。山下雄峻的山峦,排排房屋,潺潺的流水溢露着新意;江面上帆影如织,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画中山体运用长披麻皴,浓淡兼用,勾出了山势的起伏转折,从而达到了画家追求山水画富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目的。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谢眺青山李白楼

吴湖帆 1960

纸本设色133×66cm

吴湖帆的山水画取法宋人,遍学各家,苍茫深隽,别饶古趣。这幅青绿山水图,笔墨华滋,清丽温润,群山似悬荡于云霞缥缈之间,画幅下部山泉飞瀑,亭台楼阁与浮云互相掩映,刻画细致,使人仿佛置身于离宫仙苑。此图注重明暗层次及黑白、虚实对比,使山林景物浑厚苍茫,气势雄阔,风貌独具,充分显示出画家的深厚功底及非同寻常的山水画成就。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石壁飞虹

吴湖帆 1951

纸本设色93×46cm

此图山势雄奇清峻,树木苍健蓊郁,既呈现出北方山水苍浑厚重的风格,又蕴蓄着南方山水秀润华滋的特点。画幅上半部云气弥漫,下半部山石树木层叠,自然构成厚重与轻灵的对比,构图十分大胆,若非画艺高超,恐难以臻此境界。为了平衡画面,画家将溪流设置在全图的右下角,以与云气的大片留白相呼应。吴湖帆的山水画,缜丽丰腴,润嫣秀美,韵格高雅,富有情趣,妍丽而不妩媚,富有装饰味而无匠气。这些特点在《石壁飞虹》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反映。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林阴日夕佳

吴子深 1942

纸本设色98×42cm

吴子深(1893~1972),原名华源,字子深,江苏省苏州人。1927年斥巨资在苏州“沧浪亭”创设苏州美专校舍。吴氏与吴待秋、吴湖帆、吴观岱有“江南四吴”之称,与冯超然等有“三吴一冯”之称。

《林阴日夕佳》是一幅人物山水画,画中人物线条简练流畅,敷色淡雅,尽显古人风流意表;而山峦用披麻大笔皴出,四面峻厚,流露着被自然风吹雨打的痕迹。山顶置以矾石,显出南派山水遗韵,这与画家从小生活在南方,多年体悟南方景致有极大的关系。图中几株松树挺生笔下,几丛翠竹掩映环生,山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谷之中充溢一片活力。这幅画在笔法、墨法上承元人余绪,浑厚高旷,明秀雅逸,寓意深远,弥足珍贵。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庐山东南五老峰

吴湖帆 1958

绢本设色126×64cm

吴湖帆(1894~1968),名倩、又名万,号傅庵、别署丑簃、翼燕,斋名梅景书屋,江苏省苏州人。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湖帆的山水画广采博临,从“四王”、董其昌入手,踪及赵孟顺、王蒙、吴仲圭、董源、巨然、郭熙诸大家,然后化为己用,自成面目。画风缜丽丰腴,清隽明润;青绿设色有逾古人,烟云渲染,有氤氲缥缈、泉石浩荡之致。庐山作为风景胜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画家50年代去庐山写生,回来后创作了《庐山东南五老峰》。弯弯曲曲山路两边的悬崖峭壁、危石深壑使人想到山势的雄峻。古松、侧柏、各色杂木满山遍野,表现了庐山萧索淡然、肃穆静寂、烟霭微茫、山林幽致的景象,给人一种野趣逸然想入画境的感觉。

本文转载自林琳国画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

▽▽▽

国画鉴藏

ID:zssluo

百年中国典藏国画山水赏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