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的困惑:很难申请到我国科学基金,怎么办?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的困惑:很难申请到我国科学基金,怎么办?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引进国际一流人才,打造人才高峰。今天上午,在7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外籍专家中,有2人由上海市推荐。他们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施扬,莱斯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保罗?斯潘诺斯。两人都是美国院士,学术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俩是本市近年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缩影。目前,有一批发达国家院士在与上海科研团队合作。仅在中国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历年榜单上,就有12名与上海合作的发达国家院士。

引进国际科技大师,能为我国科技创新带来哪些利好?他们还需要得到什么扶持?记者采访了施扬和斯潘诺斯的上海合作者。

为我国培养、引进大批人才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蓝斐介绍,施扬是国际知名表观遗传学家、甲基化动态调控领域的奠基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他在吴瑞计划支持下赴美留学,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教职,长期从事表观遗传学和染色质生物学研究。

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的困惑:很难申请到我国科学基金,怎么办?

施扬(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在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表观遗传的现象有很多,组蛋白甲基化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2004年,施扬开创性地发现首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结束了长达40多年关于高等生物甲基化信号是否可逆的争论。这一成果很快应用到制药领域,应对逆转肿瘤耐药性等难题。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国际上成为一门显学,发展速度很快。作为复旦上海医学院的校友,施扬2005年欣然接受复旦大学邀请,出任该校生物医学研究院及其附属儿科医院、附属中山医院的特聘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国际前沿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出生缺陷和肿瘤治疗研究。每年,这位哈佛终身教授都会来上海3—4次,每次工作3周至一个月。经过十余年努力,他为上海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帮助他们的科研视野和水平与国际顶尖高校接轨。

除了培养本土人才,国际科技大师还能为我国引进海外一流人才。蓝斐就是一例,他在施扬的指导下,获得了哈佛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波士顿一家制药企业。2012年,他想回到祖国,去哪家单位应聘呢?在施老师的引荐下,他选择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2016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施扬教授还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人才引进做了大量评估工作。

在沪合作收获重要科技成果

取得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也是引进国际科技大师后水到渠成的收获。

斯潘诺斯长期从事随机动力学、非线性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他与合作伙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各自珍藏了一只飞机上的纸袋。有一次,他俩在飞机上讨论合作研究的一个项目,由于观点不同,争执起来。科学家“吵架”,常常要用数据说话。斯潘诺斯和李杰只能各自抽出飞机座位上的垃圾纸袋,写公式演算起来。如今,当初争论的问题已得到解决,但两位土木工程与机械工程领域的“大牛”都保存着纸袋,作为纪念。

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的困惑:很难申请到我国科学基金,怎么办?

斯潘诺斯(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

2008年以来,这位美籍希腊裔科学家先后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近20所国内高校开展合作研究。他与同济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在基于小波分析的随机动力学、随机动力稳定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已在我国超高层建筑抗震、大跨结构抗风、高速铁路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

施扬与我国科研团队合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16年4月,施扬课题组与蓝斐课题组联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染色质的增强子一旦失控,会过度强化附近肿瘤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甚至癌变。研究还发现,这一区域的RACK7蛋白质、去甲基化酶KDM5C可限制此类增强子活性,使基因表达保持在正常范围,从而有效抑制癌变。“这个成果为癌症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思路,入选了2016年中国十大医学进展。”蓝斐告诉记者。

建议改进政策和住宿条件

国际科技大师具有广泛影响力,登高一呼,往往会让该领域专家云合影从。斯潘诺斯作为外方主任,协助同济大学建立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吸引了中、美、欧、日8所高校的研究力量。消息传出后,一位知名的美国学者来电询问:“为什么没找我呀?我也想加入。”可见斯潘诺斯的国际影响力。

施扬对中国科技界的一大贡献,是发起了表观遗传学领域的首个国内专项会议。这个会议每年举行一届,能集聚我国几乎所有的表观遗传学科研人员,为他们开展学术交流、探讨合作课题搭建平台。迄今,这个专项会议已举办6届,有效促进了我国表观遗传学的发展。

对外籍科技专家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不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觉得,除了授予荣誉,我国相关部门还需要改革一些政策和规定,让这些为中国科技创新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师得到更多的支持。

杨芃原介绍,施扬在哈佛、复旦都拥有实验室,即所谓的哑铃型实验室,每年需要两头跑。“由于两个实验室做的研究课题不一样,承担中国的研究课题后,美国的任务也就加重了。所以这些年,施扬很累,还经常生病。”杨芃原建议有关部门给他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最好提供长期住房,这样就不必住学校附近的招待所了。

杨芃原还告诉记者,我国科学基金对非全职外籍专家有诸多限制,使这一群体很难申请到国家基金,即使申请到了也很难担任课题组长。“这些规定有其合理性,因为怕外籍专家只是挂个名,但对施扬这种积极为中国科技服务的外籍专家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杨芃原建议调整相关政策规定,不要搞“一刀切”,助力外籍科技专家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的困惑:很难申请到我国科学基金,怎么办?

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的困惑:很难申请到我国科学基金,怎么办?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300-500元),详情请戳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的困惑:很难申请到我国科学基金,怎么办?

微信号:mugexue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