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高职生获评“江苏大工匠”的标本意义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工人日报:高职生获评“江苏大工匠”的标本意义》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只有让有技能和特长的职校生在职场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在社会上有更多的认同感,人们对职校生的歧视才会逐渐消除,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从羊肠小路变成阳光大道。





据江苏新闻广播报道,近日,在江苏省政府的表彰大会上,几位不到20岁的小伙子被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并获得奖励30万~50万奖金。据了解,他们都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其中,世赛“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19岁高职生宋彪直接升副高职称,先后共获得奖励80万元。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制造2025”成为一项战略规划,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当下,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不会将职校作为入学志愿的首选,其原因一方面是职校门槛低、社会评价差,许多人认为其是“差生集中营”;另一方面是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待遇缺乏吸引力,大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待遇偏低、不稳定、缺乏福利保障,即便有高就业率,却也难有高福利、高收入。





眼下,我国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与职校教育发展落后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有调查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5%,且大部分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中职学校普遍实现了免费入学,高职院校尝试注册入学,但不少职业院校还是难逃报考人数持续走低的尴尬。社会对职教文凭的歧视、职校生就业质量总体偏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一时难以走出窘境。





技术工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不可或缺,在“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国智造”的当下,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19岁宋彪的成功虽然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寒冬已经过去,但在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的语境下无疑具有标本意义——只要精通一技之长,职校生同样大有可为。





可喜的是,江苏省教育厅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江苏共培养了296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先进制造、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有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只有让有技能和特长的职校生在职场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在社会上有更多的认同感,人们对职校生的歧视才会逐渐消除,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从羊肠小路变成阳光大道,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价值链的步伐才能更快,“中国智造”也才能早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