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三则故事带你了解他们

手艺人|三则故事带你了解他们

职业故事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将大众视角带回到那些信奉“择一事,终一生”的传统匠人身上。社会人心浮躁,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是故宫匠人们最动人之处。

 

       正如纪录片导演所说:“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那些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其实在民间,也有很多匠人,他们凭一技之长在城乡间游走,赚取生活费,身怀绝技或有些夸大,却实实在在对得起“手艺人”的称号。他们的故事形形色色,有滋有味,其间的酸甜苦辣,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他们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也演绎出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

 

       希望下面3则川西手艺人的故事能让你内心得片刻宁静,感受传统民俗文化在民间的生长力,共同追忆老一辈人心中那回不去的岁月与乡愁。

旧时光里,走街串巷的手艺人

by何民



1

手艺人|三则故事带你了解他们

旧时的收荒匠在乡村走村串巷,一边走一边唱:“收鸡毛鹅毛鸭毛,收猪骨头牛骨头羊骨头。有破铜烂铁卖的没?”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几个破麻袋,腰间别杆秤,这就是收荒匠的全部行头。

 

收荒匠可以说是众多匠人行列中地位最低的,可这个职业却又是保留得最久的一个职业。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收荒匠人或骑着自行车,或蹬着三轮车,行走在城乡的小街小巷和居民小区。

 

本篇故事的主人公马眼镜就是千千万万个收荒匠人中的一个。

 

马眼镜家原本也是一个粮户人家,马眼镜两个姐姐出嫁了,一个哥哥到水毛沟山里去当上门女婿,家里就剩他和母亲。马眼镜小学毕业时,因为是地主家庭出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落榜,回家务农。

 

马眼镜从小喜欢看书,常常在煤油灯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把眼睛看坏了,小小年纪就戴上了近视眼镜,落了个“马眼镜”的绰号。由于眼睛不好,种庄稼不行,村里组建民兵连,马眼镜很积极,跑去报名,民兵连长说,你当民兵,枪杆子对准谁?一句话就把马眼镜顶老远。

 

村里小学有个老师生小孩,一时找不到代课的人,马眼镜的老师就叫他去代几天课,没想到刚去一天,有人就说,让地主娃娃教书,把我们农民子女教成什么了。于是学校就只好将马眼镜退回去了。万般无奈之下,马眼镜选择了一根扁担、两个箩筐的营生,干起了收荒匠。

 

马眼镜当上了收荒匠,开始还不好意思,那句“收鸡毛鹅毛鸭毛,收猪骨头牛骨头羊骨头”硬是不大喊得出口,好长一段时间了才把这句话喊顺溜。

 

马眼镜收荒不耍秤,算帐不欺人,一是一,二是二,大家都喜欢他。马眼镜也有一个坏毛病,遇到收到旧书,翻捡中看到有喜欢的书,把担子一撂,找块石头坐下来一看就是半天,常常误了干活。好在马眼镜他娘也是个识字的人,不仅不责备他,还帮马眼镜把他喜欢的书收起来堆放好,晚上没事的时候,马眼镜就在煤油灯下静静地看书。

 

一晃马眼镜就三十出头了,还没有娶亲。在农村,这绝对是“老光棍”了。开始还有人来说媒,人家一听说家庭出生是地主,又是收荒匠,谁还愿意呢。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成,后来媒人都不上门了。

 

就在马眼镜对婚姻已不抱希望的时候,一个女的走进了他的生活,这个女的还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个上山下乡插队到马眼镜生产队的女知青。女知青说不上漂亮,倒也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戴一副近视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

 

女知青姓邱,同来的知青都叫她“邱眼镜”。女知青爱看书,有天转到马眼镜家的院子,见阶沿上堆满了各种旧书报,就随手捡了几本翻看,又不经意地问了句,有巴尔扎克的小说吗?正好马眼镜手上有一本,就借给了这位女知青。一来二往,女知青在马眼镜这里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两个“眼镜”越谈越投机,女知青邱眼镜慢慢就喜欢上了这个收荒匠马眼镜。

 

女知青决定和马眼镜结婚,一个女知青和大她十多岁的收荒匠结婚,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女知青不顾家里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毅然决然地和收荒匠结婚了。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日子还算过得平静。

 

知青返城的高潮来临,打破了马眼镜家的平静,女知青要返城,为了解决儿子的城市户口,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婚。办理离婚手续那天,好多人都说,马眼镜这回是鸡飞蛋打一场空。

 

女知青只说了三个字:我等你。

 

二十多年过去了,马眼镜一次也没有进城去找过女知青,只是每月一天不差地按时给女知青母子俩寄钱。倒是女知青每年都要到乡下来几次。

 

2000年,马眼镜所在的村子规划了,马眼镜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要拆迁了,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也随之传开了,他几十年收荒收的古旧图书和字画经专家鉴定值几百万!人们都惊呼,马眼镜这回发了。

还没等大家从羡慕嫉妒中回过神来,又一个爆炸性新闻传来,马眼镜只留了几幅字画和一箱子书作纪念,其中就包括一套巴尔扎克的小说,其余的都捐献给了国家。据说这个决定就是那个女知青做出的。

 

老房子没有了,马眼镜也老了,他的收荒匠生涯也结束了。如今马眼镜每天都在府南河边上喝茶,如果你哪天在那里碰到一个戴眼镜的老头捧着茶杯在看巴尔扎克的小说,说不定那就是收荒匠马眼镜。

2

手艺人|三则故事带你了解他们

大年十五一过,川西坝子上的各种匠人便收拾起自己的家伙,开始走村串户赚生活费了。在各种吆喝声中,补锅匠的声音很有节奏和韵味:“补锅补碗,补缸子,补坛子!”五张铁片用牛筋绳连在一起,摇起来“哗——哗——”的响,最后一下收起来,戛然而止。那金属的撞击声在初春的田野上传得很远很远。

 

这时候就有人从院子里钻出来喊道:“刘狗儿,这边补个锅。”于是刘狗儿便在村边上摆开自己的家伙干起活来。补锅匠刘狗儿补了几十年的锅碗,也吆喝了几十年,别人还不知道他的大名。

 

有一次,有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抓了半天脑壳冒出来三个字:“刘狗儿。”众人哄堂大笑。那人说:“把狗字去掉,就叫刘二吧。”于是刘狗儿便有了大名刘二。

 

刘二是个孤儿,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十岁了裤子还没有把屁股遮完。一天村里来了个补锅匠,刘二蹲在补锅匠旁边一看就是半天。见补锅匠将一口裂了缝的锅翻过来,用一把尖尖的小铁锤轻轻地敲,敲了三个小孔,然后取出三个铁钉子在铁砧上敲,敲好了抹上白泥,往那小孔上一按,再翻过来放在铁砧上轻轻敲,不一会儿就补好了。那钉子有点像现在的铆钉。补好后主人家还要舀一瓢水倒在锅中,试试漏不漏水,不漏才给钱。

 

补碗就更神奇了。

 

那阵子,一般人家用的都是土碗,有几个青花碗或是金边碗,那可是视若宝贝。一旦不小心摔坏,是要捶心口的。只要能补,是一定要补起的。补锅匠从背箱中取出一个像弓箭一样的手弓,套上金刚钻,在拼好的碗片两边滴上一滴清油,便像拉二胡一样吱呀吱呀地拉起来。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有了金刚钻,不一会儿这碗片两边就钻出一排芝麻大的小孔眼。然后将铜丝敲成一根根铜钉挨个扣上去,碗就补好了。

 

这刘狗儿是看神了,清鼻涕流多长也不晓得擦,呼的一声又吸回去了。补锅匠笑了说,喜欢就跟我当徒弟。就因为这句话,刘狗儿就干了补锅匠的行当。

 

刘狗儿没文化,补锅补了几十年,还是一个穷字。走村串户,居无定所,偶尔碰到好心人也给说个亲什么的,可女家一听补锅匠三个字心里就打鼓了,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谁愿意嫁给你嘛,所以刘狗儿发誓要挣钱买地娶婆娘。没想到买地的钱还没挣到,不久分到了一亩三分地,还分到了两间瓦房,刘二高兴得在那张以前地主少爷睡的大花床上打滚。

 

刘二补锅补碗跑得更起劲了,那串铁片片摇得更欢了,有了钱便装在一个土罐里头,一心要攒钱娶婆娘。有媒婆来说亲,是邻村的一个寡妇,刘二一见面,当下就给了那女的五元钱。五元钱,这在当时的川西坝子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哦,少说也要攒半年才攒得起。

 

有人就骂刘二,想婆娘想疯了,恨不得把攒钱罐都给人家了。刘二说,你们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啊。另外,还大方地给了媒人一块钱,巴不得一下就成其好事,但后来还是吹了。

 

也该刘二时来运转,乡上要成立木器社、铁器社,将那些单干的五匠人员集中起来走集体道路。铁器社的社长是个乡干部兼职的,在选副社长的时候,乡上强调要选根子正的贫下中农。选来选去,那些个五匠人员不是吃喝就是嫖赌,只有刘二是贫到底的贫农,就光荣地当选为铁器社的副社长。

 

铁器社的五匠人员大都没文化,算不来账,乡上给找了一个会计,是个女的,二十多岁,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在人前抬不起头,整天除了做账,也不大和别人说话。刘二是副社长,当然经常要去找女会计说事。过不多久,风言风语就出来了,还传出刘二以权逼婚的消息,众人皆大吃一惊。

那女的才二十多岁,虽说不上漂亮,倒也有几分姿色,这刘二五十多岁了,一脸褶皱,女会计怎么会看上他嘛。问刘二,刘二也不说话。

 

不久,刘二因男女关系问题,副社长职位被撤了。女会计最终还是没有嫁给刘二。刘二穷困潦倒一生,最后成了“五保户”,进了养老院。

3

手艺人|三则故事带你了解他们

剃头匠是旧时乡村对理发师傅的俗称,但又和现在的理发师、美发师不同。剃头匠重在一个“剃”字,就是要把你的头发剃掉,而理发师和美发师重在把你的头发梳理和美化,走的是两个不同的路子。

 

我儿时生活在川西坝的一个靠山边的村子,村子里有个剃头匠,姓刘,外婆叫他刘待诏,手艺很好,那沿山一带十里八村的人头几乎都归他了。我出生后第一次剃头(俗称剃胎毛)就是刘待诏剃的。

 

游走于乡村的剃头匠一般都一副行头,即剃头挑子,一头装着一个炉子,一头装着一个木匣子。炉子上搁着一个鼎锅,用来烧洗头水;木匣子有很多小抽屉,用来放剃头刀、剪子、磨刀石、耳刮子等家什的。

 

刘待诏每隔十天半月来一次,来了就在外婆家的龙门子下面把挑子一搁,椅子一架,打一锅水来烧起,然后迢声夭夭地大喊一声:“剃脑壳啰!”再然后慢慢地裹叶子烟,裹好了就从腰上取下一根油光水亮的烟杆把叶子烟栽上,点燃,一边吞云吐雾,一边等他的顾客。

这时候就有三三两两的人走来准备剃头了。

 

刘待诏一边吧哒着叶子烟,一边和等剃头的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摆龙门阵,遇到老熟人了,还要来几句荤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时候水也烧热了,刘待诏就取下一张围布,照例要抖两下给你围上,然后把你的头按在铜盆中搓几下,抹干,再取出他的剃刀,在他那油腻得发亮的“当刀片”上来回当几下,唰唰唰几下就把头发给你剃干净了。

 

那手艺真是没说的。

 

除了剃发,修面、理须、挖耳朵这些都是剃头匠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特别是挖耳朵,很考手艺,讲究深浅适中,轻重适度,既要把耳屎挖出来,又不能伤着耳朵,还要让人感到很舒服。刘待诏就有这本事,明明耳屎都挖干净了,他还用耳刮子在人家的耳孔上轻轻地挠来挠去,被挠的人眯缝着眼,痒痒的,惬意极了。

农闲的时候,有些人不剃头也要找刘待诏给挖一挖耳朵。

 

刘待诏在这地方走村串户给人剃头很有些年头了,深受大家欢迎,遇到有一时拿不出钱的人,说一声,赊起就是。也有人家或给两个鸡蛋,或给一斤酒米,或给一捆莴芛,刘待诏都是笑呵呵地收下,从不计较。

 

农村小娃儿怕剃头,一看到那明晃晃的剃刀就吓得哇哇直哭,我也是。但只要是刘待诏剃,我就不哭,不管是剃光头还是剃一片瓦,我都乖乖的。后来回城了,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刘待诏了。

 

每次剃头,我都会想到刘待诏。

本文转自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原文摘自《川西手艺人》。

-相关阅读-

《川西手艺人》

手艺人|三则故事带你了解他们



作者介绍:

何民,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END-

手艺人|三则故事带你了解他们

P.S.想要第一时间了解小编送出的福利,可以置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哦!戳官微主页面右上方小人,点击置顶公众号的小按钮即可。

福利

进行中

邀请20位好友关注,我们将送上年度畅销书一本,以此类推。

回复"赠书",可了解活动详情。



你可能错过了下面这些

内涵丰富的文章

减肥日记 |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坚持

【周五福利社】关于手游电竞,今天让我们玩点儿不一样的

强大的妈妈,照亮孩子的未来

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有一种工作叫我给博士后当陪读

双12要来了,提前给您献上省钱购书宝典!

“大雪”到,雪不见︱在雪国守候你的川端康成

带你去做花艺花束,学会就可以去开花店了!



手艺人|三则故事带你了解他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图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