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报】 我国食管癌为何高发?肿瘤医院专家发现相关“基因
我国食管癌为何高发
肿瘤医院专家发现相关“基因图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日传出消息,历经6年探索研究,该院放射治疗中心赵快乐教授课题组找到我国食管鳞癌患者的基因特点和遗传学背景,并首次发现导致中国等亚裔人种食管鳞癌发病风险高的重要原因——NFE2L2基因的“胚系突变”发生风险较其他人种更高。这一成果可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干预。日前,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
——《解放日报》
上海市网信办发布处理器内核高危漏洞预警
英特尔芯片最严重
1月4日,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收录了CPU处理器内核的Meltdown漏洞(CNVD-2018-00303)和Spectre漏洞(CNVD-2018-00302和CNVD-2018-00304)。利用上述漏洞,攻击者可以绕过内存访问的安全隔离机制,使用恶意程序来获取操作系统和其他程序的被保护数据,造成内存敏感信息泄露。CNVD对该漏洞的综合评级为“高危”。
1月5日上午,上海市网信办向本市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主管和运营单位发出预警通报,要求各单位启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采取应对措施。
——看看新闻网
日本发现地球周围有壮观氢原子大气层
日本立教大学等研究小组通过空间探测器首次确认,围绕着地球有一层薄薄的氢原子大气,其范围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约24万公里的距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电子版)上。
——《中国科学报》
日本发明可自动释放胰岛素的新材料
日本名古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了一种新材料,可以根据血糖值变化自动释放胰岛素,今后如能应用,糖尿病患者将不必再频繁注射胰岛素。
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明了一种将苯硼酸和高分子凝胶相结合的新材料,在周围环境中葡萄糖浓度降低时,这种凝胶材料的表面分子会形成薄膜状构造,在周围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表面分子构成的薄膜构造又能立即消失。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胰岛素保存于一个导管中,导管的导流口涂上这种新型凝胶材料并植入患糖尿病的实验鼠皮下。研究人员发现,在实验鼠血糖值升高时,涂抹了新材料的导管会自动向其体内释放胰岛素;一旦实验鼠血糖值降低,导流口就会被凝胶表面的膜状构造覆盖,从而阻止胰岛素通过。
——《中国科学报》
维生素C可增强抗结核药效
美国《抗微生物制剂与化学疗法》杂志1月3日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与维生素C合用可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新华网
NASA飞行天文台SOFIA今年“很忙”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近日消息,今年是NASA的“平流层红外天文台”(SOFIA)“火力全开”的第四个年头,今年它似乎很忙,任务将包括观测天体磁场、恒星形成区域、彗星、土卫六“泰坦”等。
SOFIA实际上是一架改装过的波音747SP喷气客机,携带一台直径100英寸(约为2.54米)的望远镜,是NASA和德国航天中心的联合项目。该天文台的最新设备“高分辨率机载宽带摄像机”(HAWC +)上的偏光计可对入射光波进行测量,结果将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磁场如何影响星际云浓缩形成新恒星的速度。
——《科技日报》
我国强流中子源HINEG世界最强
1月4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中子输运物理与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创新研究成果。中科院核能安全所的科研人员设计研发了强流氘氚中子源实验装置HINEG,该装置中子源强达到了6.4×1012n/s,为在运行的同类装置世界第一。能源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国际能源研究杂志》日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一创新成果。
——《科技日报》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制定的
空间站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通过官方网站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7年第32号)》,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制定的两项空间站国家标准《GB/T 35436-2017空间站科学实验柜标准模块接口设计规范》、《GB/T 35438-2017空间站科学实验柜气液快换接头规范》,参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35435-2017空间站科学实验柜通用设计规范》正式发布,标准自2018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科院
施一公研究组在《科学》发表研究长文
2018年1月4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于《科学》(Science)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剪接体第一步催化反应状态的结构》。这是该研究组于2017年5月解析了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体(C* complex)结构之后,再次在近原子分辨率的尺度上观察到人源剪接体的结构(第一步反应后的催化状态,C complex),进一步揭示了剪接体催化的机理,为理解高等生物的RNA剪接过程提供了重要基础。
——清华大学
上海生科院发现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影响巨噬细胞功能新机制
由于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纳米颗粒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领域。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更是存在于饮料、酱油等多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之中。然而,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未完全清晰。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尹慧勇研究组研究生陈群和王宁宁等在研究员尹慧勇的指导下,通过对蛋白质组学的数据分析,发现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处理巨噬细胞,可导致细胞膜重构和激活炎症反应。
——上海科技
本文来源:上海科协
- 台风最新消息:台风\"三巴\"今夜将进入我国南海 南海等有狂风暴
- 【行业科普】CFA持证人都在从事什么工作?
- 我国多地区现雨雪雾天气 初二回娘家行车要注意安全
- 把桑叶卖给食客,年入百万很轻松!
- 科学探索需要匠心 | 2017“十佳新锐科普创客”优秀作品展示
- 我国现存最大的帝陵,有“七帝八陵”和包拯等陵墓300余座
- 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前景看好
- 今天大年初二,恭祝大家喜气盈门!
- 清朝灭亡后,此藩属国仍然不离不弃,1947年还在给我国进贡
- 12点!12点!12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手快有,手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