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年他只有十三岁

却立下一句振聋发聩的誓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

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动力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又有哪些启迪?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底

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不久

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

很多年轻人思想发生困惑

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一天

魏校长为学生上修身课

讲到“立命”时

便问各位学生的志向

“请问,为什么读书?”

 

各位同学的回答不外乎

“为明礼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

“为挣钱而读书”“为父母而读书”

魏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

而周恩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后

非常高兴地对大家说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这一年,周恩来13岁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是什么样的动力

让一个13岁的孩子

立下这样振聋发聩的誓言?

而我们现在

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纵观周恩来的童年教育

离不开生母、养母、乳母的影响

周氏家训的熏陶

以及严修、张伯苓等老师的引导

当他12岁离开苏北老家

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见到中华不振的严苛时局后

才勇于担当,立下伟大志向

 

假如说世界是个大花园

那么每一位新生儿

都是刚出土的幼苗

日后的绿树成荫和百花齐放

需要在幼年阶段

便扎下坚实的根基

 

那么

究竟该怎样做呢?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

 

无数人回顾反省一生

都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深有同感

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

良好的习性

养成则受益不尽

反之将受害无穷

 

0至3岁是人一生中

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

孩子这时候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

不加选择全部接受外界信息

此时的教育

只有依赖于父母的正确诱导

才会构筑一生性情及品格基础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

 

所谓养正

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

通过接触历代经典和古文诗词

耳濡目染于圣贤智慧之中

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

潜移默化塑造其精神气质

 

4至13岁是人一生中

心性纯正,记忆力最强的阶段

孩子渐渐学会语言应用

学习能力亦逐渐增进

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一旦错过,便是终生遗憾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

 

所谓养志

即培养宏观远大志向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

是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

各位中学阶段的青少年

也应该构思自己未来方向

建立远大理想抱负

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

 

13岁之后

青少年知识渐开

理解力亦有显著的发展

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

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之时

应该多多汲取课外营养

无论古今中外名人传记

还是深明因果事理典范

都可以激发青少年们

“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最终点燃的

不仅是对志向的热诚

还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

只有在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下

才会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气魄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离不开一代代

志向远大的少年

 

周总理的一生

都践行着自己少年时期的誓言

当代各位青少年儿童

更需要开阔心胸

为中华之崛起的读书

如何才能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秦汉胡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