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智能】人工智能+法律: 加出来效率,减不掉人性
2017年12月29日,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成立。该机构的成立,旨在建立国内外一流的法律与人工智能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致力于法律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复合人才培养是交叉领域发展的动力,也是交叉领域获得初步发展后,对教育系统形成反馈的结果。通俗讲,最会电脑的审判员和最懂司法的程序员,将是上述机构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
“人工智能+法律”虽是近几年才有的新鲜事,但“司法智能”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最高人民法院连续两年将“加快建设智慧法院”作为总的工作要求写入工作报告。去年6月,全国第一家智慧法院实践基地在上海海事法院正式挂牌成立。建设中的智慧法院已遍及全国。
另一方面,近年来基层法官过劳死已屡见不鲜。2017年10月17日到19日竟然出现连续三天三名法官过劳死的悲痛事件。由于当前司法运行模式和法院人力配置等原因,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联系当事人、安排开庭、核对证据、撰写并送达裁判文书等重复劳动的强度十分巨大。重压之下,审案质量也难免受到影响。
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初衷,是替代人的重复劳动,而非人本身。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司法大数据作为主要技术元素的“智慧法院”,也绝非科幻文艺作品中想象的那样以机器判断替代人类司法。上海二中院的任素贤法官曾澄清道,智慧法院的本质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智能现代化,而非以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人类智能。
移动互联网提高法务人员和当事人间的沟通效率,让司法过程更加透明、友好,促进社会和谐;司法大数据为法官提供精准知识参考,助力司法改革;以语言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则在信息抽取、文本生成、案卷分析等方面将法务人员从大量重复案牍工作中解放出来。而这一切并没有消灭任何一个法务人员在办案流程中的角色,反而呼唤一批会使用智能工具的从业者和深谙司法流程的开发者。
以人工智能介入更早的翻译行业为例,鲜有被机器替代的翻译员,翻译价格也没有出现巨大的下滑,反而是曾经没人敢接的业务,现在能接了,比如一周内翻译上千页的标书。翻译团队的工作因而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了,掌握机器翻译和辅助翻译工具的译员收入更高了。
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工具。它会深刻影响它的使用者,并一同推动行业的发展。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应该拥抱温和理性的人机“合作”观,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人机“替代”观。而能够与人工智能深度“合作”的从业者和国家将获得超过行业平均的生产效率,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弄潮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发布】未来已来!新华社发布中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
【智造】在智能制造这条路上,杭州仍在加速前行
【预测洪水】更精准!英研究人员利用AI监测预防城市洪水
【热议】预测性智能的力量:AI 和机器学习将如何改变美国政府决策?
【科技前沿】意大利自主送货机器人YAPE已完成第一阶段道路测试
更
多
猛
料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快来关注
中国机器人网
- 美国司法部:13名俄罗斯人因涉嫌干扰美国大选被起诉
- 苹果 HomePod 上手:「智能」是辅助,音质才是重点
- 远策投资张益驰:龙头集中、传统行业崛起 关注创新药、人工智能
- “通俄门”终于有实锤了 美司法部起诉13俄罗斯人和3机构
- AI、5G和智能汽车时代,AMD、英特尔、高通和英伟达四大巨头会怎
- 智能家电,开启你的精致生活
- 人工智能可以3D建模了?3D打印未来无需自己建模
- 【金狗旺财说智能】金融狗在狗年遇到阿法狗会不会狗带?
- 易观: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实力矩阵
- 最高法院关于加班费计算的司法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