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大力推进城市书屋建设,让市民回归精神家园

【公共文化】大力推进城市书屋建设,让市民回归精神家园

【标签】 城市书屋 城市文化

【正文】

【公共文化】大力推进城市书屋建设,让市民回归精神家园

【热点回顾】

北京朝阳开放8座“城市书屋” 共建共治把公共阅读带到城市中间

在医院的诊室外,图书角书架上的《小猪佩奇》绘本舒缓着孩子候诊时紧张的情绪;在节奏飞快的中央商务区写字楼内,古朴与现代结合的书坊给了都市白领下班后新的去处;在左家庄一座特殊的阅读空间里,专用电脑设备帮助盲人实现了“阅读”与视听……

记者19日获悉,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今年年底前,北京市朝阳区共将开放8座“城市书屋”。通过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共建共治的形式,城市书屋现已建成开放4座,投入图书近3万册,并纳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实现免费借阅,通借通还。

城市书屋把阅读带进病房

位于北京市东三环的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内,带着孩子来看病的侯女士刚一进大门就有了新发现:医院一层大厅开辟出了一块小小的“图书馆”,家长读物、青少读物和低幼绘本按照分类依次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入口处还摆放了一套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自助借还系统。

“图书馆年底前就将正式开放。”东区儿童医院院长何定学说,“医院运营以来一直关注患者和家长反馈的意见建议,其中就有反映希望医院里也能配套些适合孩子和家长的书籍,可以在候诊或住院时阅读。于是,院方与朝阳区图书馆‘一拍即合’,由医院规划筹建,图书馆带着家长和孩子选书、购书,把阅读‘搬’进了医院中。”

为了方便患者、家长和医院员工阅读,东区儿童医院还在每层都开辟出空间设置了图书角,形成“1个图书馆+7个图书角”,开放阅读面积2500平方米,现已由朝阳区图书馆配送书籍2000余册。“为了保障卫生,医院除定期对图书进行紫外线杀菌外,还会把图书放在消毒柜中进行消毒处理。”

在朝阳,满足不同人群阅读需求的“朝阳城市书屋”已有4家建成并开放,包括宸冰书坊馆、798尤伦斯馆、良阅书房馆、东亿产业园馆。年底前,三里屯馆、东区儿童医院馆、读聚时光馆等也将陆续试运行。

公益属性增强阅读服务辐射范围

在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尚都SOHO二层,朝阳城市书屋“宸冰书坊”给“冰冷”的写字楼增添了一丝暖意。“宸冰书坊”由朝阳区图书馆与宸冰阅读文化传媒共同建成,今年5月底正式开业。它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阅读服务,有书籍5000余册。

“书屋的公益属性使其与常规的书店有着明显不同。”宸冰阅读文化传媒创始人李琛认为,首先,一般书店选书有着人文、历史等不同方面的侧重,而城市书屋内的书籍品类更加丰富。其次,城市书屋的公益属性使它的影响辐射面更广,“宸冰书坊”就与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建外街道、东坝街道及朝阳区多个单位有过合作,开展文化讲座、党日活动等。

建成以来,“宸冰书坊”全周无休,已接待读者近3000人次。媒体人出身的李琛说,“宸冰书坊”每周会定期录制“文化大咖”访谈节目,邀请老师分享特定领域的“必读书单”,线上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此外,书坊定期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也对读者免费开放。

记者了解到,在已开放的朝阳城市书屋中,良阅书房馆和东亿产业园馆均为24小时对读者免费开放,并以书友会、文化沙龙等交互式运营为特色。此外,城市书屋均提供免费借阅,并与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联动,读者可以通借通还。

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效能

“朝阳城市书屋起到的是影响人、聚拢人的作用。”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说,在弥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社会力量、文创园区提供场所、书架和运营人员,图书馆提供图书和电子阅览设备,共建共治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的阅读更加便利。图书馆不能不做“藏书楼”。

记者了解到,目前,朝阳区阅读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四网一体”特色格局,即以四级架构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以自助图书馆为主体的城市街区便捷阅读服务网、以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服务点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及以流动图书馆为主体的定制化阅读服务网。“一体”指的是朝阳特色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李凯表示,未来,朝阳区还将继续增加城市书屋的数量,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对已开放的书屋,图书馆会根据读者反馈随时调整配送书籍的种类和数量,并通过巡查监督确保书屋意识形态不动摇,公益属性不突破。“同时,我们还将制定朝阳城市书屋准入机制和考核评估细则,将居民满意度、阅读服务效能等内容纳入考评体系。”

据悉,目前朝阳区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文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及指导性目录》等,不断完善政策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提供制度性保障。

(以上来源:新华社鲁畅 2017-12-19)

 

明年年底前,洛阳市将建成30个城市书房

昨日,《洛阳晚报》记者从全市“全民阅读”活动和“书香洛阳”建设提升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我市将在明年年底前建成30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方便市民享受书香。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书香洛阳”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文明城市创建重点项目,先后推出了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

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均建有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部配备了流动文化服务车,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977个,拥有市图书馆“洛图讲坛”“掌上微阅读”和市少儿图书馆“萤火虫系列活动”等30余个品牌服务项目。

按照“书香洛阳”建设提升实施方案,我市将在2018年年底前建成30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此外,每个县(市)区将至少投放2台图书自助借阅机、4台电子图书阅读下载机,确定10个至15个流动图书车基层流动服务点,定期开展流动服务,为群众提供方便。

市财政对市级公共文化单位开展的全民阅读工作提供保障,对阅读推广工作表现突出的予以奖补。同时,还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以政府投入撬动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投入。

(以上来源:洛阳晚报潘立阁 2017-12-16)

 

城市书房:温州新的文化符号

在亚马逊公布今年上半年图书排行榜中,温州位列“2017年中最爱阅读城市榜”第五名,阅读完成率全国领先。

目前,温州人正在广泛地参与和建设一个“书香温州”,“城市书房”由此出现。

截至2017年10月底,温州市区已建成城市书房28家,接待读者232.6万人次,图书外借率230%。服务效益相当于一座建筑面积1万至1.5万平方米的中型图书馆。年底前,温州市区还将建成36家城市书房,由此打造市区15分钟阅读圈。

一次思维模式的转变引发温州“城市书房”这场阅读革命

2014年4月,温州市图书馆县前分馆首家馆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外开放。这家自助图书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平台,通过整合RFID、自动控制、多媒体等技术,与总馆之间实现信息实时交互。结果,座位供不应求……

一间小小的、泛着书香的阅览场所,仿佛是喧嚣闹市里的一泓清泉,浇灌进城市人内心深处,让繁忙的他们,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与片刻的宁静。“白天当老板”的温州人,晚上有了新的去处。以此为起点,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图书阅览空间便在温州推广开来,并拥有了“城市书房”这个好听而又温馨的名字。

2015年,温州市政府将建设城市书房列为“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公开征集民意,选址在城市居民密集,人流量比较大的临街一楼,场地面积15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当年,温州10家“城市书房”挂上统一标识相继开馆。由此,温州打造城市永不熄灭的“阅读之光”,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全民阅读氛围。

政府引导 企业积极参与让“城市书房”在温州遍地开花

2015年起,温州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给城市书房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保障。在市委宣传部的带动和支持下,2017年,温州把阅读推广的触角伸向农村,建设了20个“百姓书屋”。

按照温州的规划,每家城市书房的建设资金约80万元以上。温州市通过图书馆与企业、社区、政府等多方合作,让“城市书房”建设,在吸纳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管理方面成为让全国各个城市翘首的成功范例。在瓯海区梦多多小镇,商场运营方森马集团拿出位于一楼的最旺商铺,按照儿童乐园的风格装修成书房,顿时使客流量增加了10%左右;南塘一组团住宅区的“城市书房”,使小区的文化品位和居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小区房价随之见涨。

“城市书房”在方便读者,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促进整体文明提升等方面发出的功用,让合作方受益匪浅。已建的28家“城市书房”,除4家利用图书馆场地建设外,24家都是最大化利用了社会资源,真正让市民共享文化“红利”。

长效机制 精细布局 温州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2017年初,温州市有关管理部门围绕城市书房的发展,制定出“优布局、提品质、精管理、强保障”实现标准化精细管理的四项思路:一是严格按照15分钟都市文化圈要求;二是注重品质设计;三是精管理;四是积极探索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制定《温州市“城市书房”建设管理办法》,出台地方标准《城市书房服务规范》,从政策层面为城市书房的长效运行保驾护航。

如今,浙江省正全面推广温州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城市书房建设,预计到2018年底,浙江全省将建成100家城市书房。全国各地派员百余批次来温考察城市书房,十多个城市还进行了“复制”。

如今在温州,阅读渐渐如同呼吸一般,成为众多市民的生存必需。细心的温州人发现,一些变化正在他们身边悄悄发生:人民路城市书房,有孩子不小心把书撕坏了一页,家长看到后,不仅把书粘好,还按原价留下35元;市区大南分馆城市书房,6把不太新的雨伞被装在白色塑料袋里,上面放着一张“雨伞自便”的字条;30多位女性组成“妈妈团”,轮流到南塘分馆打扫书房、整理书籍;有公司免费为城市书房拍摄宣传片,还有的在书房免费安装直饮水器……

现如今,城市书房已经成为温州城市的文明路标、市民的阅读家园和群众的心灵港湾,更成为了温州经济再度发展腾飞的精神文明保障。

(以上来源:经济日报责任编辑 2017-11-29)

【数据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在不断增强。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广大居民群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较窄,城市社区虽设有图书室,但缺书、少书现象严重,且多为旧书,加之社区活动场地缺乏等因素限制,社区图书室多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此次,北京市朝阳区计划到今年年底,城市书屋总数达到8座;河南洛阳将在明年年底前建成30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浙江全省明年将建成100家城市书房供市民使用,三个不同的省市响应号召、积极建设城市书屋,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城市书屋建设应由政府直接牵头,联合各社会力量,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同时,协调解决“社区书屋”场地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书屋”的建设标准。

在已开放的朝阳城市书屋中,良阅书房馆和东亿产业园馆24小时对读者免费开放,并与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联动,读者可以通借通还,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较大的自由支配空间,可以说是十分的人性化。同时,各类文化沙龙等交互式活动在这里举办,十分有特色。城市书屋应当经常性的组织读书、学习、培训、讲座等活动,逐步营造居民群众的读书学习氛围和求知热情,以达到提高居民的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对于图书内容的选择,城市书屋应定期进行调查,根据读者的反馈随时调整配送书籍的种类和数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切实引入有阅读价值、促人进步的图书。同时,可以订阅一定数量的各类报纸和杂志,做到与时俱进。此外,应该建立一套标准制度,加强管理,在硬件到位的同时各书屋要进行相应的软件建设,应该定期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书屋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