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两岸贯通|45公里岸线如何做到各具风貌又柔和衔接?
你要看的是不是《黄浦江两岸贯通|45公里岸线如何做到各具风貌又柔和衔接?》?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
正文开始:
原标题:黄浦江两岸贯通|45公里岸线如何做到各具风貌又柔和衔接?
图片说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分院副院长钱欣介绍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设计。澎湃新闻记者臧鸣 图
2018年1月1日,上海千名市民参与黄浦江两岸健康跑,用双脚丈量45公里魅力岸线。
杨浦滨江的“工业历程”、虹口滨江的“文艺风情”、黄浦滨江的“摩登岁月”、徐汇滨江的“邂逅西岸”、浦东滨江的“现代风貌”让市民感受到45公里岸线滨江各有千秋的景观特点和文化特色,各具风貌中的同时,岸线保持着统一性,各个区互相柔和衔接。这种不同中的统一,正是参照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由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主编,目的是为提升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建设水平,统一建设标准、严控安全底线,指导各区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的实施。
黄浦江的功能变化
这条见证上海历史的母亲河是如何变迁的?
12月31日,参与编制《导则》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分院副院长钱欣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埠以来,黄浦江近岸空间的使用主要经历了功能变化的3个过程。
早期的黄浦江承担了大量客货运输的功能,岸线以码头仓储功能为主,期间大量岸线从自然改造为硬质,堤岸逐步加高,安全性得到提升。
上海的工业化时期,大量沿岸土地被用作仓库、厂房等,空间硬质化增强,土地封闭严重,大量工业污染也在土壤中沉积。
伴随着城市转型,工业、仓储用地逐步置换为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等功能,尤其是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综合开发以来,借助世博会的举办,黄浦江核心段(杨浦大桥——徐浦大桥)之间基本完成了大型工业的置换和生态环境的改造,大量公共空间逐步建成。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有一条与之相伴相生的大河,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维也纳的多瑙河、开罗的尼罗河等。黄浦江作为上海母亲河,见证了上海的历史与荣耀。伴随着上海的发展,市民的休闲时间日益增多,对户外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杨浦大桥——徐浦大桥)2017年底实现全面贯通的目标。”
钱欣表示,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建成和尚未建成的区域,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区段建设、主体分散的原因,造成浦江两岸缺乏整体性;二是由于管理浦江两岸建设的技术管理规定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制定的,不但存在相互之间的矛盾,而且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这需要一份文件,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思路,建立统一的目标、原则和价值体系,根据新的需求建立关键技术指标集,弥合原有的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浦江两岸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和设计工作。”钱欣说。
于是,《导则》应运而生。
充分调研市民需求
黄浦江两岸的更新改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规划、绿容、交通等多个主管部门的协作管理。“为此专门成立了‘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钱欣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同时,《导则》的编制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钱欣回忆,在编制前,他们曾面向市民、设计师、建设方,做了调查问卷,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研究他们各自对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活动需求。“青年组有文化类的活动需求,中老年组有健身类的活动需求,因此我们需注重不同年龄段的特殊活动需求。”
在做了充分的需求方面研究后,提出了不断提升滨江空间品质,重视空间尺度,营造舒适宜人的微气候环境、宜人的景观环境,协调各类风貌要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富有韵律的滨江景观轮廓等,以增强城市景观细腻度与体验感,且为各年龄段使用人群提供多样的功能和场所。
同时,《导则》提出了滨江环境应设置内容丰富、功能合理、具有文化魅力和活动吸引力的开放场所,满足市民、游客的活动需求,补充完善腹地功能,融入各种体育活动,推动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塑造浦江国际运动品牌,保证公共建筑底层对公众开放,提供服务设施,凝聚人气,满足市民的多元需求。
此外,《导则》还提出了滨江环境应严格保护已批准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风貌保护街坊,结合滨江空间塑造具有滨江特色的开放场所,注重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设置能体现时代风貌的公共艺术品,营造富有多元文化氛围的滨江场景,提升市民、游客对上海城市精神的认同感,提升滨江地区的文化魅力。
钱欣认为,《导则》在编制过程中,紧抓统筹全局,明确导向,突出关键指标,针对近期实施中重点问题和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且明确评估、增补和完善的内容。
按照空间感受分为3类
《导则》提出,将滨江空间按照最终成型的空间感受分为自然生态型、文化活力型和历史风貌型3类。
自然生态型是指以林地、湿地、农田等丰富的生态植被为景观要素,以生态环境为主要特征,多种活动流线穿插其间,可开展跑步、自行车、徒步、自然教育等活动的公共空间。自然生态型应以基础性目标为主,注重生态保护,营造自然野趣。
文化活力型是指以城市公园和开放绿地为主体,以丰富的活动场所为主要特色,具有适量的文化、休闲、商业等功能的建筑,拥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可开展文化、商业、休闲健身、探索漫步等活动的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型应在满足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品质性目标。
历史风貌型是指以有特色的保护保留建筑与环境为主要特征,可开展文化、博览、商业、观光旅游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历史风貌型应在满足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品质性目标。
钱欣认为,滨江公共空间的合理分类能提升整体品质、资源效益和投入经济性,既体现在具体建设指标按不同类型给予合理的控制,如在滨江公共空间的出入口间距、绿地占比、活动安排、公交覆盖度、安全救援设施、户外家具等方面设置了不同的引导要求,又体现在加强两岸贯通项目的统一性表达,如对直接影响防汛安全的防汛墙设置、高桩码头的使用、慢行道的样式、标识标牌的规定内容、智能灯杆的综合设计等方面都作出了统一的安排和建议。
- 国台办:不只是“三通”,两岸应该全面通起来
- 第四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在京举行
- 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介绍两岸青创基地和示范点成效
- 两岸媒体走进太行山区
- “围堵”的背后,是自私与不自信(萧萧话两岸)
- “重新认识传统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 台女星呼吁大陆男孩娶台湾女孩 用爱完成两岸统一
- 上海迪士尼乐园、黄浦江游览首次加入旅游节半价优惠活动
- 潼荣高速全线最长隧道曾家山隧道左线贯通
- 两岸学者联手推动书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