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办学热忱遭遇生源尴尬
作为养老人才培养培训领域的专家,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乐龄研究院院长杨根来,参与了此次《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前期起草工作。他告诉采访人员,截至2018年底,全国从事养老照料工作的职工与照护对象比例为1:12,北京这一比例略低,程度稍好。但基本情况大同小异——人才数量缺口严重、不能满足首都日益旺盛的养老服务需求。
“老龄化”虽然是近十年才渐渐凸显出来的问题,但高校老年专业的设立其实远比人们想象中要早。杨根来介绍,1999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开办了老年专业。2004年,教育部将其列入高职专业目录。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发布,至2015年,全国已有65所职业院校开办老年专业。
而据教育部公布的高职专业备案情况,仅2020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就新增57所,总数一跃达到278所!可以说呈“井喷”态势。不仅数量,软硬件建设也都在改善。“养老专业的教学、实习、环境装备等标准体系均已设立,教材也出了至少七八个版本,资源库非常丰富。”
培养条件如此优渥,为何人才依旧短缺?杨根来指出,从“入口”看,院校的办学热忱遭遇了生源并未积极增加的现实尴尬。作为教育部、民政部等共同认定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老年专业从2014年招生才突破100人,2016年招到140人,算是这么多年的最高峰,但从未达到200人的招生计划。“我们这里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院校了。”据他观察,全国仅有不超过5%的院校老年专业招生能突破200人。“今年刚开老年专业的这57所院校,还不知道招生情况,但我预估不会很乐观。”
再看“出口”,好不容易招来的学生,毕业时往往又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与晓芳感受类似,杨根来坦言自己担任系主任时,每年所带学生都有在实习后不从事养老工作的。“带6个学生,就有2个不做养老。还有一年带4个学生,一个也不做的。”
对学生的选择,杨根来表示理解。他回忆,2014年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麦可思为学校做了一次调查。老年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最高,还没毕业就有两三个机构等着要。但待遇最低,每月仅2000多元,在学校所有14个专业中垫底。即便到岗,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第一年流失率可能达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甚至更高。
入职奖励将分级分期发放
据杨根来观察,虽然大背景暂时算不上乐观,近两三年养老行业也有了一些促进和提升。例如从薪酬上来说,差不多能达到5000元的水平了,吃饭在单位有补贴,住宿不用自己花钱。“尤其北京养老驿站发展得比较蓬勃,在这些地方工作,累倒也不算是非常累,护理员流失率比前几年稍有缓解,但在老龄化进程面前仍显得比较吃力。”
由此,《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直击“待遇”这一痛点,以明确提出的资金奖励作为抓手,希望撬动解决专业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干不长”的问题。
奖励的发放方式也经过深思熟虑——如入职奖励,针对的是国家统招北京生源或北京地区普通高等院校、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一年以内的往届毕业生。凡进入本市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从入职满一年后分三年发放一次性入职奖励。
在金额区分上,本科及以上学生可拿到6万元,专科(高职)为5万元,中职为4万元,每年按照总额的30%、30%、40%比例发放。这样算来,一位学生想要把所有奖励拿到手,需要至少坚持工作4年。且最后一年拿到的奖励金额最高,针对的即是流失率逐年走高现象。向养老护理员发放的每月1000元一线养老护理服务奖励津贴,也是依据市社会福利综合管理平台登记信息,由区民政局直接发放给养老护理员本人,使津贴发放更加具有精准性,增强从业人员获得感。
稿源:(中国网)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G206332020.html
标题:留不住|年轻人不愿来?留不住?干不长?养老人才短缺待遇是痛点(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