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当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湖泊、沼泽被开垦成农田以后,人们进一步向更南的洞庭湖、鄱阳湖推进,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周边围湖造田,于是,洞庭湖与鄱阳湖的面积也日益萎缩,日益被堤坝包围,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洞庭湖与鄱阳湖调蓄洪水的能力。
【 水患|长江洪水从何而来?长江本无大水患,为什么现在洪水越来越频繁?】我国的气候是明显的季风气候,长江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在自然状态下,当长江发生洪水时,长江中游至入海口,都会出现洪水溢出河岸,进入周围的平原、沼泽和湖泊中的现象,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河流的自然扩张,当然,长江两岸地势较高的地方,在先秦、秦汉时期还是有一些城市和村庄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今天南京市的秦淮河南岸筑越城,东汉三国时期,孙权在今天的武汉市武昌区的蛇山筑夏口城,当时,南京和武汉的城邑并不会被长江洪水所困扰,因为城邑的地势本身就高,再加上长江两岸有大量的沼泽和湖泊,洪水会进入到周围的低洼地带。
文章图片
20世纪初的汉口
当人类将低洼地带的沼泽、湖泊开发成农田以后,为了防止长江洪水泛滥到两岸的农田里,就会修筑堤坝,将长江的水流紧紧束缚在堤坝内,荆江河道甚至形成了“悬河”,当河床抬高以后,人们又被迫将圩田周围的堤坝进一步修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洪水的频繁程度与酷烈程度就加剧了。
第三:南方山地与丘陵地带的开垦
水稻种植需要有水源,而且水稻对热量是有要求的,因此,在清代中期以前,我国南方地区的垦殖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带。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一带,成为了重要的产粮区,先后有了“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清代中期开始,我国南方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带则掀起了一次开发的高潮,大量的山地和丘陵被开垦成了农田,这与美洲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的引进密切相关,传统的水稻、小麦在山地是不适合种植的,因为海拔高的地方,没有水源,温度低,但是,美洲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则可以在山地种植,耐贫瘠,对水分和养料的要求均比较低,于是一些“不宜黍稻”、“从未有耕稼者”的山地,也被开发成了农田。人们一开始进入原始森林,首先从事的经济活动,是砍伐森林,出售木材,山林地带的木材通过溪流进入到长江流域的支流,再运输到各个地区,当森林砍伐殆尽以后,会种植玉米,当玉米耗尽了土壤的肥力之后,人们再向另外一片原始森林进军。人们开发南方地区的山林,一开始获利颇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耗尽,土壤肥力耗尽,经济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文章图片
美洲高产作物玉米,可在山地种植
南方地区森林资源的耗尽,加剧了水土流失,这些泥沙随着溪流、山洪进入到平原地带,使得平原地带的湖泊、河流淤积严重,当湖泊的蓄水面积缩小,河流的河床抬高以后,到了雨季,就会有爆发洪水的可能。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自古黄河会泛滥,而长江很少有水患,自唐宋以后,长江洪水的频繁程度越来越高,在唐代,长江洪水平均18年一次,在宋代平均5年至6年一次,到了明清时期,增加到4年一次,这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改变了。
文章图片
我国南方山区的河流
稿源:(芒种风向标)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611UX2020.html
标题:水患|长江洪水从何而来?长江本无大水患,为什么现在洪水越来越频繁?(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