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经过60多年建设,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很多地方当年建立保护区时缺少系统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设计,大量村镇、农地、集体林、人工商品林和一些工矿企业等都被圈进了保护区范围,致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一些保护区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这块净土该如何真正保护起来?采访人员近日在我国北方一些自然保护区做了调研。
地图上随意画圈
“圈里人”有苦难言
“划定保护区时没有科学论证规划,都在攀比看谁圈的面积更大,完全没有去真正思考如何保护。”一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向采访人员介绍说,当时没有科学的测量工具,也没有经过深入的调研,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分区多是在地图上简单画个圈就定下来,很多地方都存在故意“划大保护区”的情况。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牧民玉柱在自家70亩玉米、黄豆田里浇水施肥,玉米秧随风卷起滚滚绿浪。他一旁的草场上,邻居家的牛羊正低头吃草,不时发出哞哞、咩咩的叫声……这本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当它出现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里,却成了难以言说之痛。
多年来,玉柱始终有个心结:全家四代人在此生活了100余年,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划界时,他家的房子、院子都被“圈”进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而70余亩耕地和100余亩草场的大部分甚至直接被“圈”入核心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约束,他家的生产、生活处处受限。
村中有近两百人和玉柱有着相同的遭遇。村民反映说,前些年管得不严时,放牧种地都自由一些,现在频繁来检查督查,实在太憋屈。“我都想搬走了,可没有搬迁政策,我又能去哪,我们比谁都珍爱这片土地。”玉柱说,最近他想扩建牛舍养60头牛,但因缓冲区里不可以搞任何施工建设,他扩建牛圈的小目标只好破灭。
尽管规定,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可采访人员看到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有通行道路连接村落,核心区“大门敞开”进出随意。村民为了生活,道路人来车往。
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地处“老少边穷”地带,它们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完善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优先原则,与区域内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产生了很大矛盾,大大增加了地方的工作压力,给保护区的长远发展带来挑战。一些地方合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保护区周边建起旅游景点、养殖场、垃圾中转站,可小生意刚有起色,督察部门的严查严管让一些县城马不停蹄地拆厂房、搞填埋,保护区内村民叫苦连天。
每天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却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东北某县一个被划入保护区的村庄村民面临的现实处境,村里不仅不能建垃圾收集站和污水处理厂,连一个输电塔基都不能搭设,而这一情况在这个县的十多个村均有出现。在与之相邻的某镇,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经常遇到前来讨说法的农民,全镇600多人的个人所有林地被划入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必要的森林抚育和经营性砍伐均被禁止,百姓时不时就会去保护区管理局讨要说法。
【 终结|“新调整”能否终结自然保护区乱象?】“退”不完“清”不净
旧麻烦或生新问题
基层管理者和群众普遍认为现行保护区政策需尽快进行改革,新政策还应更符合实际情况。可是,由于农田、草场、镇村逐步退出自然保护区的配套文件尚缺,工矿企业退出自然保护区但地方无力承担赔偿金,调整过程逐级强制“面积不减少”的要求倒逼地方“划大保护区”,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自然保护区“退”不完、“清”不净,解决历史问题过程中或再生出“新问题”。
稿源:(中国网)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311493H020.html
标题:终结|“新调整”能否终结自然保护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