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高火林记得,1999年,屏峰村村民“就近高迁”时,每户能获得1万元以上的搬迁补助,村庄原址房屋被推倒,成为了大片农田。
【 外湖水位|被淹的单退圩区:万亩良田背后的洪水风险】程晓陶解释,单退圩堤和蓄洪用的蓄滞洪区不同。启用蓄滞洪区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分洪,以保全更重要的区域。但单退圩堤的主动进洪却不是为了保全其他区域。“这些圩区原本就是应该还给湖泊的,只是为了满足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需要,在圩区内仍保留了农业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小水归人,大水归水’。”
程晓陶说,通过单退圩堤行洪相当于进一步发挥湖泊本身的蓄洪能力,这一选择比直接启用蓄滞洪区更合理。“防汛过程中所有的决策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没有完美的方案。”
“从严防死守到主动进洪”
尽管村干部多次通知,这个位于鄱阳湖东侧、千亩单退圩堤内的村庄将进洪,但一开始几乎没有村民当真。
屏峰村是湖口县地势较低的村庄之一,村民常年与洪涝打交道。58岁的村民劳金荣记得,近五年,鄱阳湖和内湖就涨了四次洪水,还有一年大旱,鄱阳湖和内湖水域缩小了一大半。
村民渐渐摸索出与湖水的相处之道。遇上“大水年”,水淹地势较低的农田。等到“大旱年”,地势较高的梯田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
他们会在沿湖的农田里种喜水的芡实,哪怕水淹到一米多深,芡实也能在水里生长起来。高一点的农田种上水稻、玉米和豆子,山腰上的梯田则种些耐旱的棉花。
但在圩堤上“挖开口子把洪水放进来”,今年是头一遭。
劳金荣经历过最大的洪水还是1998年。当时,屏峰村家家户户都守在圩堤上,大堤两侧的矮山上,不缺砂石和泥土,用蛇皮袋装满,垒在堤面上,浑浊的洪水几乎到与堤面持平时,才被挡在了大堤外侧。
文章图片
7月19日,村民在未被淹没的农田继续插秧。新京报采访人员肖薇薇摄
“那时候每个村庄都围湖,村民自己堆起土堤,抗洪只知道严防死守,一味地把堤坝堆高,周边村庄很多堤坝都被冲垮了。”高火林说,现在很多村民的防洪观念还停留在“严防死守”的阶段。
“一旦洪水冲垮堤坝,水量极大,水速很快,一个浪打过来,房屋就被冲垮,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可能就被冲走了。” 从事水利工作二十多年沈艳生认为,在水位没有超过堤坝承受能力时,保坝是防洪的重点,一旦超过,一定要泄洪,减小水位落差。
沈艳生强调,对于千亩单退圩堤而言,通过堤坝的闸门能够有效控制鄱阳湖内外湖的水位,这才是调节洪水和内涝水位比较有效的方法。
“在汛期前,单退圩堤的内湖水位可以放到较低点,比如14米左右,汛期到达进洪水位后,主动开闸进水蓄洪,等外湖水位降下去,内湖洪水自然也可以通过闸门向外排出,内涝得以缓解。”
7月17日,江西省河道湖泊管理局副局长周英雄在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截止到7月15日,进洪量达24亿立方米,降低湖区水位25-30厘米。
“水退到哪里,补种到哪里"
开闸泄洪前,一些屏峰村村民紧急抢收了部分庄稼。
57岁的屏峰村村民刘桂枝(化名)和老伴一起在洪水来临前跑到地里收玉米棒,尽管大多数玉米须的颜色尚浅。
承包内湖养鱼的村民余胡兵叫上几个村民,砍了几棵树,削去枝桠,扔进泊口内湖,用绳子绑住围成一个圈,事后他说,“七八千斤大鱼大多随水浪游走了,心里没多少底,小鱼能保住多少尽量保住。”
稿源:(新京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31143922020.html
标题:外湖水位|被淹的单退圩区:万亩良田背后的洪水风险(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