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通讯员 高其峰 全媒体首席采访人员 严俊杰
从谷城县出发,向西67公里,翻山越岭,就到了该县最偏远的乡镇——“谷城屋脊”赵湾乡。从赵湾乡出发,再向西南行进25公里,翻越海拔300多米落差的高山,就到了群山深处的省定贫困村——金盆岭村。
这样的漫漫扶贫路,市发改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刘雪松,一走就是6年!
6年来,他走烂了16双鞋、穿破了20套衣裤,累计入户8000余次……高山挡不住刘雪松的殷殷民生情,他誓要把深山里的金盆岭变成真正的“聚宝盆”。
三进深山助脱贫
2015年,刘雪松到谷城县赵湾乡金盆岭村担任第一书记。
刘雪松的家里炸了锅!父母年迈、孩子年幼,家里的担子千斤重。“你都已经两次参加驻村工作了!”妻子问他,“这第三次驻村,能不能别去了?”“正是因为我有驻村经验,党组织才信任我。”刘雪松耐心做好妻子的思想工作,全身心投入驻村扶贫工作。
路程比想象的更遥远。到村后,他和同事居住的房间年久失修,窗户连玻璃都没有。在和村干部的接触中,他又了解到,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办公经费全靠赊账。
现实更残酷,金盆岭村有3个村民小组276户788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61户401人,这些人分散居住在30702亩的山林里。
尽管条件很恶劣,但刘雪松坚持逐家逐户调查走访,准确摸清情况底数。这些年来,他走了万余里山路,走到了每一个贫困户家中,填写、张贴贫困户明白卡、四方会商卡、扶贫手册等各类资料1200余份,撰写《民情日记》50篇。
走访中,刘雪松发现,金盆岭村经济落后,村民的思想也落后,村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信心不足。因此,刘雪松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先抓党建思想建设。
渐渐地,村民们有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有了战胜贫困的动力。
将240平方米的原村小教室改造成村委会办公室;建起了50平方米的党群室,村民说事、办事有了固定地点;修缮了60平方米的村医务室,协调共建单位市新华医院无偿提供常用药品,村民看病就医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有了20平方米的“爱心食堂”,无偿为“三留守村民”提供午餐……金盆岭村渐渐甩掉了“涣散党组织”和“落后村”的“帽子”,步入发展的快速路。
真抓实干选产业
金盆岭村由原金盆岭村和原二郎庙村合并而成,村组之间不通车的小路成了制约村集体和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瓶颈。“运输成本太高,产品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刘雪松说,要想富,先修路。
为了解决道路不畅问题,他徒步实地查看路线,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和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表决,决定分期分批硬化乡通村公路和原金盆岭村至原二郎庙村通组公路。
6年来,他共争取96万元专项资金,和村支“两委”协调各级政府、部门投入300余万元,硬化了13.7公里通村通组公路,打通了农产品走出大山的“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经过多次调研和多方商讨,刘雪松决定帮助金盆岭村发展天麻种植产业。
2016年项目选定后,刘雪松带着乡、村干部三赴中国天麻之乡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赖”在供种户家里讨教种植诀窍,“跪”在林间地头挑选天麻种子。“天麻种子货源很紧俏,我们在林间地头抢了两天一夜,饿了泡方便面充饥,困了抹点清凉油缓解一下疲劳。”刘雪松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挑选到了最优质的种子。
在天麻试种过程中,刘雪松带着扶贫工作队员冒着高温酷暑、顶着蚊虫叮咬,坚持白天到坡上巡视天麻生长情况,参加天麻种植生产;晚上躺在床上与村民交流天麻种植经验,商讨发展对策。
稿源:(光明网社会)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H21132D2020.html
标题:刘雪松|扶贫路上的16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