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神秘湘西崛起“新地标”。
这是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9月3日无人机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泽国 摄
新华社长沙11月28日电(采访人员张云龙、张玉洁、刘芳洲)6年前,45岁的龙书伍因家乡贫穷还在阿联酋迪拜打工;和他同一个村子的龙先兰每天喝酒、打架,一无所有。
两人的命运在2013年发生变化。这一年,实施“精准扶贫”的理念在他们的家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被提出。
看到家乡发展前景的龙书伍,当即选择放弃海外高薪工作返乡发展,如今他已高票当选村内新一届村支书。而龙先兰也在随后入村的十八洞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重塑斗志,不仅成为村里的养蜂大户,收入可观,他组建的金兰土蜂蜜合作社还带动了周边村寨的118户养蜂。
上图:脱贫前的花垣县十八洞村进村道路。摄于2011年12月。新华社发 下图:现在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及其进村道路。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采访人员陈泽国摄后来,他们家乡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十八洞村》。随着电影的热映,十八洞村声名远播,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史上具有“地标”意义的地方。
旧时的湘西地区曾因闭塞落后被外界称为“中国的盲肠”,封闭和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为这个地区增加了不少神秘气息。
1934年,中国作家沈从文发表的小说《边城》轰动世界,一时,湘西州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成为世界观察近代中国的窗口,引来不少外地游客。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湘西的旅游业并未因此兴盛。
“《边城》寄托的是人性的美好,但不能掩盖、也无法改变贫困落后的事实。”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简隆军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湘西州发生巨变。由于整体经济条件落后,当地不少少数民族老百姓仍然为摆脱贫困而艰辛努力,他们不得不远离家乡,远赴异地打工。
湖南湘西凤凰县竹山村的村民在“爱在竹山沉浸式体验剧”中表演。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泽国 摄这一切随着“精准扶贫”的提出发生改变。“精准就是因人施策,针对每一户、每个人的情况,需要啥帮啥,激发村民想要富的动力。”龙书伍说,精准扶贫让他看到了家乡的希望。
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十八洞村里修筑了公路,创造性地发展起猕猴桃“飞地”种植以及劳务输出、苗绣、高端矿泉水等产业,外出务工的人们纷纷返乡,建新房、娶新娘。
稿源:(新华社)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491580.html
标题:神秘湘西崛起“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