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王越讲到,很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就是依靠基础理论,结合工作实践在相关科研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例如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他既是‘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又是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的卓越贡献就是大学本科物理课关于核物理这方面杰出的应用。大家知道,在物理上核能量和核物质之间是个简单的关系,能量等于核物质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核发电、核动力都是这个公式,核武器也是这个公式。但就是这个简单的公式,使于敏意识到氢弹是一种聚变,是核材料的高速压缩,原子弹是裂变,二者在公式上是统一的,这就体现了学科基本规律深层次、隐蔽性的作用,有待人们挖掘。”
花阳也认为,高等数学对人的逻辑思维养成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本科的数学课也为自己在硕士研究生期间的数值分析课、博士研究生期间的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等后续课程打下了基础,在实验中的应用就更多了,“比如内燃机的进气管,如何让它在一定时间内进气更多、流通性能更好?那这就是个数学问题了,就需要用公式建立一个关于气道的模型,要把气道的几何尺寸带到数学模型里,去计算流通的能力,而不是每次涉及进气管就把它加工出来去实际测量,这样成本也很高。所以先用数学的方法预测实验结果,然后以此做指导进行设计和生产,这叫‘预测设计’,可以节省很多成本。”
上好基础课,方法很重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表示,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必须为他们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他们未来面临的工作可变性可能是很大的,那就要求会思考、能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采用固定不变的、机械化的模式。基础课比如数学,看似没有用,实际上可以培养人的思维方式,能去应用原理解决不同的问题。这表面上看是知识结构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培养人的智能结构,缺乏了这些,对学生的培养就不完整了。”
马陆亭认为,正因如此,对学生的培养不能靠课程的简单堆砌,课程的设置需要有合适的结构,只有结构完善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才强,才有能力迎接未来的变化,这种迁移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比如一位文科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或者信息化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工作也会受到影响。而本科基础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掌握该学科的根本和起点,在课程结构中作用很关键。
“所以要进一步培养杰出贡献的人才,就要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虽然很难,但还是要开展相关教学的研究和改革,首先要从教授做起。”王越补充道,自己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进”,在讲课中会把科研体会和实际运用作为例子,引起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深入地思维,树立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来。87岁的他,仍然坚守本科基础课的讲台,讲课以深入浅出而让学生印象深刻。
马陆亭也表示,基础课大班教学的形式已不太适应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规模大了,需求更加多元了,所以需要对基础课分类分层教学,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侧重的方面进一步细分层次,让不同水平层次、需求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这样课程的针对性更强。例如,同一门课由不同层次、水平、研究角度的教师来开,学生可以选择,这样每位教师能发挥自己的专长,讲课更有底气和信心,也能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当然,教学组织部门要把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和侧重点注明,让学生能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稿源:( 湖南教育网举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473465.html
标题:数学|对刚入大学的新生,那些集体“大课”真有用吗?(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