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心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探索( 二 )


当然 , 尽管国内房颤消融手术患者在四五万例左右 , 国内房颤患者数量在1千万左右 , 两个数字相差甚远 。 钟敬泉主任指出 , 大部分患者还是要通过抗栓、节律控制、室率控制以及其他手段获得治疗 。
浙江省中医院毛威院长也指出 , 房颤诊疗不能只盯住一点 , 需要建立全局性模式 。 所谓全局性模式就是要遵循“CC to ABC”管理模式 , “在确诊房颤、对房颤患者进行结构化的个体评估的基础上 , 进行卒中预防、优化症状控制(节律、室率控制)和合并症及危险因素管理三位一体的房颤综合管理” 。
求索分级管理模式
尽管国内房颤诊疗能力建设取得诸多成绩 , 但是房颤患者管理还是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 早期诊断率低 , 患者知晓率仅为40% 。 药物治疗不规范 , 抗凝比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 节律频律控制药物应用不规范 。 新型技术普及不够 , 2015年11万例消融手术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 。 长期管理不规范 , 患者依从性低 。 韩学斌和钟敬泉都指出上述事实 。
同时 , 韩学斌院长特别指出 , 中国房颤患者管理 , 甚至整个心脑血管疾病照护 , 存在相同的问题:重视医院诊疗 , 持续补足重症诊疗能力;忽视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评估;同时 , 也忽视确诊患者的长期管理 。 他特别强调 ,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要从“重中间、轻两端”转向“强中间、重两端” 。
作为省级医院 ,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和浙江省中医院 , 在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同时 , 都在通过专科联盟方式将技术往市县医院辐射 , 全面提升市县医院房颤诊疗能力 。
衢州人民医院程科云副院长则指出 , 作为当地唯一家具有房颤手术能力的医院 , 他们也致力于帮助基层医院建立早筛、诊断、评估、诊疗能力 , 提升疾病知晓率 。 而且 , 他特别提到 , 借助网络信息化可以推进这项工作的展开 。
“房颤是中点事件 , 上游、下游都有治疗手段 。 ”嘉兴市第二医院韩炳江副院长指出 , 前期预防、筛查评估 , 建立房颤预防控制体系 , 还有很多工作 。 “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大面积建设 , 形成各自的生态圈 。 房颤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生态圈” 。
下一阶段 , 随着房颤中心建设逐渐向更多区县医院延伸 , 综合管理生态圈将逐渐形成 。 东阳市人民医院王跃胜副院长也指出 , 房颤患者管理依托医联体大有可为 。 房颤宣教可以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提高居民对疾病的认知 。 医联体牵头医院 , 持续提升区域规范化诊疗能力 , 将患者转诊到基层 , 建立诊疗网络;房颤患者早筛也可以通过医共体推开 。 在早筛基础 , 高风险患者信息纳入区域统一数据库管理 , 跟房颤中心数据共享 。
无独有偶 , 在谈到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时 , 黄二丹也提出 , 以区县医院为中心 , “实现预防、急性病诊治、康复、终末期服务的延续性” 。 这一体系无疑也将涵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管理 。
黄二丹
建设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心脑血管|心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探索
文章图片
为了支持区县医院服务能力建设 , 十四五期间服务能力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员数量 , 或将扩张到1000家 。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黄二丹主任在11月14日的论坛上指出 。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升级 , 医疗服务体系将不断结构和重构 , 从医联体向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过渡 。 ”“黄二丹指出 , 在未来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想下 , 区县医院未来要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心;患者就医有机构进行全程指导 , 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在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 , 黄二丹指出 , 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将发挥辐射作用 。
同时 , 由于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 ,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 黄二丹认为 , 应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 , 完善建设标准和规划布局;建立稳定的人员基本收入保障 , 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强化行业管理 , 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促进和规范社会办医 , 形成错位发展 , 优势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