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在他的坟头跳舞:这很欧容


|爱人在他的坟头跳舞:这很欧容
本文插图
◎梁坤
作为弗朗索瓦·欧容从业30多年来创作的第19部长片 , <85年盛夏>本可能是他的第一部电影 。 它改编自艾登·钱伯斯的小说<少年盟约>(La Danse du coucou) , 也被译作<在我的坟墓上跳舞> 。 1985年 , 18岁的欧容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就被触动 , 希望将它拍成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
“当时的我太靠近角色 , 没有足够的距离” , 欧容曾在采访中这样解释自己30多年后才实现这个电影梦的原因 , 适逢他拍完题材较为沉重的<感谢上帝> , 认为接下来“可能拍一部同时期的阳光青春电影比较好” 。
“如果你不想听这个我认识的尸体生前的故事 , 如果你不想知道他和我之间发生了什么 , 他是如何变成尸体的 , 你最好就此打住 , 这个故事不适合你 。 ”主角亚里克斯的这段独白 , 仿佛一种带有挑衅意味的劝退、一个欲擒故纵的陷阱 , 也恰当解释了欧容概念中的“阳光青春” 。
虽已入围2020年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 , 但目前影片在IMDB和豆瓣6.9的评分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它对观众劝退的成效 。 不过 , 没有“劝退” , 就不“欧容”了 。
影片讲述了1985年盛夏的诺曼底海滨 , 两个男孩之间发生的故事 。 影片的两条线索构筑起双重叙事时空:一重是现在时 , 从亚历克斯因损毁坟墓被起诉的危机展开;另一重是过去时 , 以亚历克斯的口吻回顾16岁的自己和18岁的戴维历时6周、爱恨情仇、最终阴阳两隔的悲剧故事 。
而连接两个时空的 , 是爱人间的一句誓言 , 如果戴维先死去 , 亚历克斯要在他的坟墓跳舞 。 当誓言变成谶语 , 亚历克斯就像在讲述一则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寓言 。 而亚历克斯自己创作的小说也是一层隐藏的叙事空间 , 这是欧容惯用的手法之一 , 在他之前的作品<游泳池>和<登堂入室>中 , 影片主角创作的小说空间和真实世界甚至真假难辨 。
很多人将近年来被热议的同性题材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拿来和<85年盛夏>进行类比 , 两者其实是霄壤之别 。 前者就像一场夏日情人梦 , 后者则是又一部典型的欧容“黑童话” 。 片中两位美少年的美好情愫不过昙花一现 , 当戴维的意外死亡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 影片才过去一半时间 , 后面的篇幅 , 留给了亚历克斯履约的曲折过程 。 这也是片中具有典型欧容特征之处 , 欧容电影的美 , 从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 然后再试图在一地碎片中重建 。
我第一次被欧容的电影惊艳到 , 是他的<八美图> , 自此有一种印象深植于我的脑海——甜饼干和奶油装饰的黑魔法之家 。 即便在看过他更多作品之后 , 这个形象仍然挥之不去 。 欧容电影的视听语言呈现出学院风的考究 , 画面色彩明快居多 , 而其中包裹的内容却常常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匪夷所思 。
<85年盛夏>中 , 16毫米胶片重现的复古色调 , 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法国的海滨风情 , 少年青春洋溢的面庞 , 光影精雕细琢的胴体线条 , 空气里掺杂着荷尔蒙勃发的粗犷和恋人间心细如发的微妙……不过 , 这一切都将被死神剥夺 , “在我的坟墓上跳舞”才是重头戏 。
早在1988年欧容的默片习作<全家福>中 , 就由欧容的家人倾情出演 , 讲述了冷血少年手刃全家 , 然后拍下“全家福”的故事 。 其后 , 爱和死就成为欧容电影中最常见的元素 。 在他的电影世界 , 死亡是大概率事件 , 除此之外 , 还有从死亡引申出的毁灭、破灭 。 <85年盛夏>中亚历克斯对死亡话题的痴迷 , 也是欧容自身的一道投影 。
而说到爱 , 欧容的电影里 , 爱则无处不在又遁于无形 , 可以弥合一切 , 反手又轻而易举地摧毁世界 , 让故事极富戏剧性且暗含隐喻 。 这种爱可以超越年龄、性别、国籍、种族、伦理……在欧容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失魂家族>中 , 甚至尝试了跨物种的致命吸引 , 在一只小白鼠的诱惑和催化下 , 家里的每个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 从而引出一系列的悲喜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