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贾伟平教授专访:由上海模式到人工智能,浅谈我国糖尿病防治的现状与未来( 二 )


“上海模式”把患者留在社区
培训基层更使基层受益
论坛报:您为我国基层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诸多成绩 , 尤其在上海市开展的一系列举措被称为“上海模式” , 为全国领域内同道贡献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 请您介绍下 , 您在基层糖尿病防治领域的主要工作与成绩 。
贾伟平教授:上海市自2005年起开展社区糖尿病慢病管理时就已发现 , 三级医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为50%~70%左右 , 但在社区就诊的患者 , 其达标率仅有10%~20% 。 本应由社区医院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会选择到大医院就诊 , 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 。 为改变这一现状 , 落实社区作为慢病管理第一人 , 上海市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慢病管理下沉到社区的政策 , 提出了“医院—社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 , 把三级医院的糖尿病专科资源变为可以推广的适宜性技术下沉至社区 。 在教会社区医院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筛查和诊断后 , 开通分级诊疗的转诊途径 , 使得社区医生能够为附近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 最终实现患者下沉至社区 。 这一模式在国际上被称为上海模式 。
2015年 , 上海市政府基于这一模式启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 在上海市各基层医院全面开展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筛查、患者管理、同伴教育、临床检验指标质控工作 , 该计划很好地培训了基层医生对于糖尿病以及慢性并发症管理技巧的掌握 , 更使得广大糖尿病患者能够在社区医院就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
“条件有限”成基层最大难点
同质化培训力促“基本达标”
论坛报:请您介绍下我国基层糖尿病的防治现状 , 并以您的经验阐述 , 在我国开展基层糖尿病管理的难点有哪些?
贾伟平教授:在基层推广《指南》的核心目的是实现糖尿病管理的同质化 , 其基本举措之一是明确不同医疗机构应该给患者提供什么样的基本设备和药物 , 医务人员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 , 这也是《指南》所强调的重要内容 。
在对全国多个城市的走访过程中发现 , 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 , 一些偏远地区的糖尿病基本治疗药物种类有限 , 如何教会当地医生 , 以有限的药物实现患者血糖的基本达标 , 这是基层糖尿病管理的难点所在 。 为此 , 要在国家医保的规定下 , 明确基层医院和发达地区医院分别需要配备的糖尿病药物种类 , 指导不同地区的医院因地制宜做好糖尿病管理工作 。 在上海市开展的全国乡村医生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项目以实例证实 , 经过一年的培训 , 即便是乡村医生也能使患者实现血糖整体达标 。
总结来看 , 只要各方携手 , 为患者着想 , 用最基本的知识 , 最易行的方法 , 最耐心的态度以及最饱满的热情去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 就一定能实现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糖尿病管理水平、加强患者自我管理的目标 。
信息化助力糖尿病管理新突破
便捷、智能成为未来新趋势
论坛报:纵观当下 , 展望未来 , 对于我国基层糖尿病防治的未来工作 , 您抱有怎样的期待?
贾伟平教授:尽管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 , 但80%的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 , 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 关键在于 , 如何才能管理好如此庞大的人群?随着技术的进步 , 智慧医疗以及信息化技术等创新手段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
上海市在实施“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过程中 , 依托“上海健康云”平台 , 以信息化手段对大约100万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了糖尿病风险评估 , 对其中20万人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以及血管病变的筛查 。 以视网膜病变筛查为例 , 首先直接刷取患者的身份证 , 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证信息准确性 , 然后由基层医生拍摄眼底照片 , 专科医生上传并解读影像学资料 , 同时将影像学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 , 并给出疾病管理的指导意见;在获取到大量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影像后 , 由于专科医生人手有限 , 对眼底影像的诊断成为一大难题 。 为此 , 我们及时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视网膜病变诊断系统 , 该系统可准确辨别出近80%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有效节省了人力资源 。 通过项目的开展 , 上海市进一步完善了糖尿病预防与诊治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 优化了分级诊疗路径 , 明确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不同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