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来源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 |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董颖钰 姚欣然
编辑 | 周亦川
看一个人真正的生理年龄 , 要看他的血管年龄 。
“我的年龄今年是55岁 , 但是可以很自豪的说 , 我的血管年龄是40岁 。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教授与大家分享心血管保养的重要性 , “媒体工作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 对于大家来说 , 掌握一些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健康常识十分重要 。 ”
你的真实年龄写在血管上!
汪芳教授在生活中是个跑步爱好者 , 由于经常运动 , 身体和血管状态十分年轻 。 但她有时在给患者做冠脉CT的时候 , 从片子上看患者的血管情况应该是一个老人 , 而一看患者本人却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年青人 。
“一个人的血管的寿命有多长 , 人的寿命就有多长 。 ”汪芳教授指出 。 随着岁月的流逝 , 人的血管上会出现斑块 。 汪教授打了个比方 , 血管就好比水管 , 上面的斑块就像水垢 , 日积月累水之下水管就不通畅了 。
稳定斑块皮厚馅小 , 不易破裂 , 但它逐渐增大会使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腔变窄 , 血流不畅 , 心脏供血减少了 , 就会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
而不稳定斑块较软 , “皮薄馅大” , 容易破裂 , 且破裂前没有任何征兆 , 使我们猝不及防 。 斑块破裂后很快形成血栓 , 阻塞血管 , 心脏供血急剧减少 , 就会引发心梗/猝死 。
心梗是心源性猝死最大病因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每年猝死的人群有多少吗?55万 。 ”汪芳教授介绍 。 猝死包括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 根据我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在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 41.8/10 万 , 占全部猝死近80% [1] 。 心源性猝死指的是心脏病导致心脏骤停引起猝死 , 其发生和心血管病有着紧密联系 。 绝大多数的器质性心脏病都可诱发心源性猝死 , 尤以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等最为常见 。
从患病概率来讲 , 中国人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 , 因为越来越多人患上冠心病了 , 而冠心病中的心梗 , 是心源性猝死最大的病因 。
在讲座上 , 汪芳教授教给大家了几个心梗的“逃生秘笈”:
如果怀疑是心梗 , 直接拨打120 , 患者不要自己开车、骑车去医院 。 到达医院之后 , 务必直接看急诊!千万不要忙着去找熟人 , 也不要在门诊等 , 以免耽误宝贵的救治时间 。
一旦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 医生建议你静脉溶栓或者行急诊介入手术时 , 一定要举双手赞成 , 毫不犹豫地答应 。 出门在外发生“急性心梗” , 身边没有亲人 , 请相信医生 , 果断签字手术 。 不要等待配偶和孩子 , 更不要犯傻地要求回当地手术 。
媒体人是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2019年11月 , 新华社国际部专稿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徐勇在办公室中突发大面积心梗去世 , 享年56岁 。 今年3月13日清晨 , 贵阳广播电视台采访人员王斌因劳累猝死 , 年仅38岁……
从近几年来自全国各地媒体采访人员的新闻援助项目申请材料可以看出 , 在诸多威胁新闻工作者健康的因素中 , 心血管健康引发的猝死事件并不鲜见 。
中国记协国内部副主任陈建平主持讲座时强调 , 新闻工作者肩负光荣职责使命 , 新闻工作任务繁重 , “加班熬夜、四处奔波”是新闻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 由于长期处于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 健康透支已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严峻现实 。
“媒体人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 ”汪芳教授指出 , 媒体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缺乏运动、睡眠不足 , 有些还有抽烟习惯 , 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
汪芳教授提醒 , 不要等到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之后才去重视 , 要早发现早治疗 , 如果家人有冠心病、心梗、脑卒中病史的 , 要更积极地去预防 。
稿源:(搜狐健康)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31b96362020.html
标题:血管|你的真实年龄写在血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