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平面处理工艺、集成电路工艺和CMOS晶体管技术的发明 , 三位一体 , 把诺伊斯的商业策略变成一门重炮 , 轰碎了竞争对手的大门 。
对此 , 摩尔领悟到 , 随着用于芯片制造的化学印刷技术的进步 , 芯片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 。 在仙童公司内部会议上 , 他和诺伊斯讨论了这个问题 , 得到了后者的支持 。 1965年 , 《电子》杂志的编辑刘易斯.扬策划35周年纪念专刊 , 邀请摩尔为《专家展望未来》的栏目写稿 。 摩尔花了一个月时间 , 写成一篇专栏文章《把更多元件塞进集成电路》 , 文章的主要内容浓缩后就是摩尔定律 。
阴差阳错研发CPU
仙童半导体开发的存储芯片主要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 它一般被用做计算机暂存器 。 1968年 , 仙童半导体人才流失殆尽 , 总经理罗伯特.诺伊斯见大势已去 , 便向董事会推荐摩托罗拉半导体总裁莱斯.霍根接任 , 随后拉上戈登.摩尔辞职创办英特尔 。
摩尔的崇拜者、匈牙利裔移民安迪.格鲁夫追随到英特尔 。 格鲁夫尽管只是职员 , 但其给英特尔打上了自己鲜明的烙印 , 常让人误以为是英特尔创始人 。
英特尔成立后 , 在1969年春天推出第一款产品3101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 和仙童的SRAM相同 , 都是64位 , 都采用肖特基晶体管-晶体管逻辑门电路(TTL)结构 , 但速度增加了1倍 。 当时公司仅有18名员工 , 还有3名拄着拐杖 。
1969年半导体界的高光汇聚到英特尔:
连续推出两款肖特基双极ROM芯片3101和3301;
发布型号为1101的SRAM芯片 , 采用先进的MOS技术制造;
开发1K容量的MOS DRAM芯片 , 后被定名为1103 。
这样 , 成立不到两年的英特尔已拥有2款成熟产品 , 1款先进产品 , 1款前沿产品 , 成功树立起行业技术领导者形象 。 半导体存储芯片(主要是DRAM)由此成为英特尔10多年的支柱业务 , 直到80年代日本人冲进来 , 将它彻底击碎 。
在英特尔成立1年后的1969年 , 处理器(CPU)正处于从理念向概念产品迈进的微妙时刻 , 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计算机网络厂商四相和IBM等巨头 , 都有意把脚伸进CPU这个未知的领域 , 但因为没有明显的客户需求 , 谁也不敢迈出第一步 。
冥冥之中 , 这个机会流转到刚成立的英特尔手中 。 日本计算机器公司(Busicom)委托英特尔用10颗芯片组成中央处理单元 , 期望靠新产品赌一把 , 在计算器行业成为领先者 。 英特尔则因为SRAM存储芯片良率不高 , 急于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 愿意接这个订单 。
于是 , 两个急于在各自行业扬名立万的公司 , 像赌徒一样 , 坐到了CPU的赌桌前 。
1970年夏天 , 英特尔完成4芯片组设计 , 官方名为“4000家族” , 包括:
4001 ROM存储芯片 , 用来保存编程软件;
4002 RAM存储芯片 , 用来缓存操作数据;
4003输入输出寄存器 , 用来将数据输入输出主处理器;
4004逻辑芯片 , 4位中央处理器 , 每秒可以进行大约74万次操作 。
本文图片
4004芯片虽然重要 , 但不是一款单芯片微处理器 , 需要4个芯片才能完成后来CPU的工作 。 更为重要的是 , 德州仪器开发出的单芯片处理器击败了4004芯片组 。 英特尔被迫在4004芯片的经验基础上 , 开发出8008芯片 , 日本精工公司(Seiko)将它用到了电子手表上 。
1974年3月 , 英特尔推出真正的单芯片CPU 8080 , 领先德州仪器和摩托罗拉 , 领跑市场 。
不过 , 半导体存储芯片业务仍然是英特尔的台柱子、现金奶牛 , 其中DRAM产品最巅峰时占据100%的市场份额 , 而CPU业务还处于边缘地位 。
1982年 , 英特尔靠着半导体存储业务冲上全球第二大独立半导体公司位置 。 也是在这一年 , 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雪崩开始了 , 英特尔CPU从半导体存储业务的阴影中 , 走到C位 。
稿源:(魔铁的世界)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21a64612020.html
标题:英特尔|英特尔卖掉曾孕育CPU的业务,全球存储芯片产业尽入韩国口袋?(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