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1945年 , 抗日战争胜利后 , 林可胜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军政部军医署署长, 成为当时中国军医机构的最高负责人 。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 林可胜既未留在大陆, 也没有跟蒋介石去台湾, 他选择彻底远离政治, 移居美国, 继续从事医学研究, 直到1969年病逝, 终年74岁 。
我国心脏手术第一刀——张超昧
张超昧医生1912年生于浙江温岭 , 1935年从广东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 , 不久 , 就到江苏医学院工作 。 1937年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张超昧所在的江苏医学院改为外科医院 , 专门收治从上海战场上退下来的重伤士兵 。
1937年11月 , 上海沦陷后 , 张超昧随着江苏医学院辗转到了湖南沅陵 , 后又继续撤退到四川 , 并在成都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医院工作 , 救治从前线撤下来的伤病员 。
文章图片
(张超昧/图源:中红网)
1940年10月6日 , 军校医院送来了一位以剑自尽 , 刺破心脏的30岁士兵 。 时任外科主任的张超昧赶来后 , 看到患者胸口正涌出大量鲜血 , 察看了病情:如果不及时做手术 , 这个年轻人肯定没救了 。 可在当时 , 国内没有任何开胸缝补心脏的记录 , 国外虽有过先例 , 也是凤毛麟角 。 片刻思索之后 , 张超昧当机立断 , 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 , 做手术!
手术进行了数小时 , 心脏修补成功 , 年轻人的生命被救回来了 。 由此 , 张超昧成了中国第一个做心脏手术的人 , 那年的中华医学杂志第28期第二卷(1942年10月)将张超昧的手术报告全文刊出 , 引起了全国外科医学界对这位年轻外科医生的重视 。
此后张超昧在市立医院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医院两处忙碌 , 没日没夜地救治伤病员 , 却仍是杯水车薪 。 为了改善那些在抗日战火中为民族英勇献身的战士的医疗条件 , 他四处奔走 , 终于为创办民营医院筹得一笔资金 。
上世纪四十年代 , 在抗战最艰难时期的成都 , 一家名为“中华外科医院”诞生(后更名为“中华医院”) , 张超昧担任了该院的院长兼任外科手术室主任医师 。
中华外科医院刚成立之时 , 只是借住在成都浙江同乡会馆所等接待伤病员 , 时至1948年 , 一座四百平米多层洋房的私立医院终于落成了 。
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 , 张超昧携带家人回到杭州 ,1961年12月 , 张超昧调到杭州红十字会医院外科 。 2007年 , 张超昧在杭州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里程 。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在抗日战场上 , 除了我国 卫生工作者积极投身战时医疗 , 还有许多国际友人前来援助 。 他们原本可以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 享受安逸生活, 却选择来到这片正在被战火摧残的土地, 夜以继日地救治这里的生命 。
在这些人里 , 最为人所知的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 。 他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 , 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 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 ,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逝世 。
文章图片
(图源:参考资料1)
1938年5月 , 白求恩到达五台山, 在缺少医疗条件的晋察冀边区实施医护救援, 帮助根据地的八路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疗救护制度 。
1939年11月1日, 这原本是白求恩返回延安, 准备启程回国的日子 。 但这一天他却在给一个头部化脓的战士疗伤, 由于当时没有手套, 污染物渗进伤口, 他不幸感染了细菌, 于10天后的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去世, 为中国的抗战献出了生命 。
白求恩去世后, 毛泽东写下了《纪念白求恩》, 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该文章后来被编入教科书 , 从此白求恩的名字家喻户晓 。
稿源:(春雨医生)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Z3Z25002020.html
标题:林可胜|抗战中的军医:烽火之下的伤兵希望(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