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 , 截至北京时间8月6日12时35分 , 全球新冠确诊病例已突破1881万例 , 死亡病例超过70万例 。
持续数月的疫情远未看到终点 , 而新冠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后遗症”研究让人们再生担忧 。
近日 , 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意大利研究表明 , 有一半以上的新冠康复患者在出院后数周内仍会出现多种症状 。 其中有两种症状特别明显:一是感到疲劳或极度疲劳 , 另一种是呼吸短促 。
此外 , 德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 在100名受访的新冠康复患者中 , 78名患者心脏受损 , 60人出现持续性心肌炎症状 。 该研究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 。
如何看待新冠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后遗症”?当前的疫苗和新药研发有哪些新进展?长期致力于新药发现和药物研究开发的中科院院士陈凯先 , 近日进行了详细解答 。
《中国科学报》:有传言说 , 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 , 是这样吗?
陈凯先: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是否会出现后遗症 , 这需要比较长远的时间进行观察 。 前一阶段的确出现了一些患者治愈后脏器纤维化的报道 , 还有个别患者出现了脏器功能损伤的情况 , 但总体来看这种现象并不多 , 也不严重 。
2003年SARS暴发 ,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 , 很多治疗方法都投入到临床治疗 , 肺纤维化、激素作为一项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 。 大剂量的激素使用后 , 一些患者出现了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 , 令人痛惜 。
相比SARS , 新冠肺炎病毒导致的患者人数增多 , 但总体而言病情没有SARS那么重 。 患者治愈后发生肺纤维化的情况很少 , 或者说基本没有 , 少数重症病人有一些肺纤维化的情况 , 也慢慢在恢复 。
另外 , 这场战“疫”中 , 医疗人员经验更丰富 , 在治疗方式的选择、药物剂量的把握上更谨慎 , 基本不使用激素 , 即便使用剂量也会严加控制 , 所以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
《中国科学报》: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中医药应用于临床是否取得了循证医学的证据?
陈凯先: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 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 , 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 疫情发生以来 , 中医药的代表性应用集中体现在“三药”“三方”上 。
三药指青花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 , 三方指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和化湿败毒方 。
中医药早期介入 , 发挥“治未病”、个体化、多靶点的干预优势 , 对患者开展分层干预 , 在COVID-19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但由于疫情紧急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 部分研究缺乏比较严格的循证医学基础上的对照统计分析 , 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不够严谨、结论的科学性存在一定的疑问;对中医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也比较薄弱 。
接下来 , 要借鉴现代循证医学理念和科学分析、挖掘的技术方法 , 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和结果分析的科学研究 。
吸纳和采用药理分析等现代科技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 通过数据的科学分析 , 集中推出一批临床效果好的中成药 , 并积极研究建立中医药救治“全覆盖”和“全过程”的临床用药与质量保障体系 。
《中国科学报》:疫苗被认为是人类抵御病毒的一块“盾牌” , 但也有观点认为病毒变异后 , “老”疫苗可能失去或降低对“新”病毒的抵御能力;还有观点认为抗体在人体中存在的时间较短 , 届时人类可能需要每隔几个月就要注射一次疫苗 , 是这样吗?
陈凯先:目前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疫苗有200多种 , 研发路径多种多样 。 各种疫苗产生抗体的存在时间或长或短 , 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疫苗的效果 。
这也是研究人员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原因 。 研究人员就是要观察 , 人类注射疫苗后被感染的概率是否大幅度降低 , 保护时间是否足够长 , 疫苗是否安全、有效 。
稿源:(健康界)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PN33Y22020.html
标题:研究|新冠治疗得失几何?陈凯先院士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