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会消失吗?

我国五大淡水湖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排名第一的宝座曾经属于如今第二的洞庭湖。从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到越来越小,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长江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在不同的区段也有着不同的名字。长江从湖北宜都至湖南岳阳城陵矶段也叫做荆江,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
 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会消失吗?
文章图片
图-湖北宜昌市宜都至湖南岳阳城陵矶段长江称荆江
上荆江,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历史上长江东出三峡后进入荆江河道,由于汛期水量巨大,超过河道的泄洪容量,从而滞留在地势稍低的荆江以北地区,即江汉平原地区,就形成了上古大湖云梦泽。春秋战国时期,云梦泽的水面浩瀚无比,主体达26000平方公里,相当于现今湖北省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的14%,和北京、天津两市面积加起来大小差不多。如果再加上周围其它的湖泊群,可以想象是多么波澜壮阔的场面。
 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会消失吗?
文章图片
图-洞庭湖及周边地形示意图
【 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会消失吗?】由于横穿云梦泽的长江泥沙淤积,形成的沙洲不断地扩展,最终在唐宋时期,云梦泽被广阔的江汉平原所取代。虽然云梦泽消退,但是在江汉平原上,依然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湖泊,让后来的湖北有“千湖之省”的美誉。
 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会消失吗?
文章图片
图-秦朝时期云梦泽示意图
泥沙淤积而成的江汉平原地势抬高,让长江的滞流只能另选泄洪渠道,荆江南岸地势较低,成了江水漫流的新去处。最终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方圆五百里的洞庭湖,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展。到唐宋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越来越大,达到方圆八百里,就是我们常说的八百里洞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古代农耕社会,人口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人们从湖泊里获取水产以自给,尚能保证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粮食,河流冲积而成的肥沃沙洲逐渐被人们垦殖,围湖造田运动愈演愈烈。
 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会消失吗?
文章图片
图-洞庭湖流域示意图
洞庭湖周边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始于南宋时期,因为到处围湖使得湖泊面积缩小,汛期的长江水缺少足够的宣泄区,开始肆虐泛滥。到了元朝时期,因不堪水患袭扰,开始退田还湖。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长江上游的开发加剧,大量泥沙顺着江水淤积到洞庭湖中,洞庭湖开始变浅,相应地能容纳的江水量下降,造成湖泊面积的扩大。清朝道光年间,洞庭湖面积达到约六千平方公里,此时洞庭湖面积达到最大,方圆八九百里,依然可以称为八百里洞庭。
在宋代,人们常说“苏常熟,天下足”,到了明清时期,苏常地区的粮食已不足以供应日益增加的人口,因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存在,于是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由于天下粮仓变为湖广,围湖造田之风便又开始愈演愈烈,而且由于泥沙的源源不断注入,洞庭湖淤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
 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会消失吗?
文章图片
图-洞庭湖水汇入长江
尤其是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大洪水,巨量的泥沙从藕池江口冲入洞庭湖,仅仅数十年时间,洞庭湖区西北角就出现了淤积连片达百里的巨大沙洲---南洲,当时分属华容、岳阳、汉寿、沅江、安乡、常德六县管辖。清廷在此置南洲厅, 1913年改称南洲县,次年又更名为南县,一直沿用至今。当然,南县的形成,和各地居民的围垦分不开的,清末时为了财政收入将围湖造田合法化,鼓励周围的人们进行围垦。这就是人们说南县是中国唯一人工围筑而成的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