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传说于吐蕃历史上出现的激烈的“佛本之争” , 今天看来很多或是出于后世史家的想象和建构 , 本教与佛教之间并非只有对立和斗争 , 它们很早就有了非常深入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从对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本教葬仪仪轨文书和佛教“生死书”类文本的比较研究中 , 我们不难看出本教与佛教之间有过很深的涵化 。佛教的观音信仰等观念对本教葬仪仪轨的变通性的改变 , 曾使得“作为知识传统的藏传佛教得以容纳和保存大量属于西藏土著宗教的元素和特质 。而其结果, 便是 11世纪以后形成的新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各大部派之间, 在比较宗教学上不再构成实质性的重大差异 。” 换言之 , 前弘期佛本之间的涵化 , 已经为本教于后弘期向佛教转变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 , 很多本教因素也自然地掺入了佛教传统 , 例如宁玛派所传的《中阴闻解脱》(Bar do thos sgrol) , 便至少在形式上明显受到了本教葬仪仪轨的影响 , 采用了上师与亡人直接对话、相互呼应的形式 , 故被人视为佛教西藏化(本教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中阴”教法传自印度 , 是印度大成道者那洛巴(Nāropa)上师所传“六法”之一 , 曾于后弘期早期的西藏 , 以及西藏以外广大的西域和中原地区有过很广泛的传播 。但中阴(中有)本来是佛教行者在上师指导下自行修习的一种瑜伽修法 , 而它最终成为西藏 , 乃至世界最著名的“死亡书”(度亡仪轨) , 无疑是西藏佛教徒的改变 。宁玛派这部著名伏藏“中阴闻解脱”当是宁玛派上师根据本教葬仪仪轨的传统形式 , 将那若巴上师所传的这个瑜伽修法(中有法) , 改变成了由上师引领亡人于中阴阶段闻法解脱的一部可以实际操作的葬仪仪轨 。
文章图片
世界级畅销书、索甲活佛所著《西藏死亡书》
今天世界任何地方都不难见到西藏喇嘛、仁波切(Rin po che , 大宝贝)的身影 , 所以 , 当人们谈论藏传佛教时 , 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或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活佛转世”(sprul sku)制度 , 和以“活佛”为领袖的“政教合一”(lugs gnyis、chos srid zung ”brel)体制 。它们是藏传佛教的二大创新 , 或也是它对于世界宗教文明作出的二项最特殊的贡献 。不可否认 , “活佛转世”的理念于印度佛教中有据可循 , 它的思想依据当即是佛陀的“三身”说和菩萨化身世间的观念 , 而“政教合一”这一概念或是从印度佛教中的“转轮王”理想和佛/菩萨救世等观念中发展而来的 。然而 , 这二种政教制度的形成 , 显然都与西藏历史上特殊的宗教、社会和政治发展状态相关 , 它们是一代代藏传佛教思想家、政治家们精心设计、宣传和实践的结果 , 凸显出藏传佛教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同样 , 于藏传佛教史上 , 西藏史家常把宗教人物、教派与世俗的政治、军事集团的结盟描述为一种特殊的“施供关系”(mchod yon/yon mchod)的建立 , 这是近几十年来常常引起当代西藏史家热烈讨论的一个主题 。无疑 , 将一种世俗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巧妙地设计和解释为一种宗教性质的合理行为 , 这也是藏传佛教的一大创造 。
总之 , 印藏佛学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学科 , 至今依然是佛教研究中最有活力、最有成就的专门学术领域 , 藏传佛教依然可以为印度佛教研究提供无尽的可能和帮助 , 但它绝不仅仅是印度佛教的附庸和延续 。与汉传佛教一样 , 藏传佛教是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下 , 顺应西藏本土的宗教和社会形势 , 通过与本土的和外来的其他宗教传统持续不断的交流和涵化 , 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佛教传统 。
稿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129213532020.html
标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形象与实相:藏传佛教于世界佛教视野中的多重认同(二)(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