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既是重构世界文学的版图,也是为人类文化建立一个纸上的记忆宫殿 。当病毒流行的时候,有人在自己的书桌前读书、写作,为天地燃灯,给予人间一种希望 。
第十六周 第四天
纽约 索尔·贝娄 《雨王亨德森》
跟巴黎一样,纽约也一直是移民心目中的圣地,尤其是那些满怀抱负的作家们 。很多作家来到纽约追寻文学梦,这里云集了众多美国出版社 。甚至很多外地作家会定期造访 。1969年,就是在他的一次定期造访时,我认识了索尔·贝娄(Saul Bellow),彼时距离他获诺贝尔奖还有七年 。他那次来和出版作品或推广活动有关,但还有个浪漫的目的,他当时和玛格丽特·斯达茨(Margaret Staats)在一起,他正想娶她做第四任贝娄夫人(最终有五任) 。他们曾订婚过一段时间,后来玛格丽特改变了主意 。她给贝娄看了一篇我的日志,然后在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约我去跟贝娄见面 。见我对十八世纪文学感兴趣,贝娄建议我更广泛阅读当时的作品 。正因为他,还有我哥哥,同为文学学者的李奥(Leo),我才读到了菲尔丁、笛福、理查逊和斯摩莱特 。他还慷慨地为我的日志写了一些夸赞的评语,“警告”说我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
贝娄被形容成那种“把书当氧气”的人,他是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等十九世纪伟大作家的作品长大的 。他不仅被源于现代西班牙早期的流浪汉小说传统所吸引,还喜爱十八世纪的书信体小说和讽刺作品 。所以他让我去读理查逊和斯摩莱特并非巧合,不是每个人书单里都有斯摩莱特,但他的《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Expedition of Humphrey Clinker)是复调书信体创作的伟大试验之一 。就在我与他见面的数年前,贝娄已经获得了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赫索格》(Herzog,1964)还上了热卖图书榜,这本书的大部分都以杂乱无章的书信形式呈现,全是贝娄笔下无休无止的,牢骚满腹又糊里糊涂的主人公写给各色想象中的收信人的信 。说是想象的收信人是因为赫索格从来没真的把这些长信发给老朋友、老情人和前妻们,而那些写给类似于像尼采、上帝的信,他想发也发不出去 。
贝娄上一本小说《雨王亨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最有可能的模本是十八世纪的作品《老实人》,在《雨王亨德森》里,非洲取代了伏尔泰想象中的巴西,在这里,主人公遭遇一个全然非西方的文明,和当地哲学家一样的国王进行讨论,并逐渐理解自己的世界 。如同对伏尔泰笔下埃尔多拉多(El Dorado传说中的黄金国)的再现,瓦瑞瑞(Wariri)的首都就藏在群山中,与世隔绝,而国王达福(Dahfu)甚至有一支“亚马逊女武士”组成的侍卫队 。和伏尔泰一样,贝娄从未踏足过他笔下的异域世界,但他的知识却不止是来自那些旅行者的故事 。他在西北大学获得人类学学士,又去威斯康辛大学继续攻读硕士,所以不同于《老实人》,他的小说有扎实详细的人类学背景 。《雨王亨德森》中很多部落习俗,以及其中一些段落,都直接取自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s)的《东非的牛情结》(The Cattle Complex in East Africa,1926),这本书出版十年后,贝娄就在作者的指导下,在西北大学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
文章图片
《雨王亨德森》
文章图片
索尔·贝娄
一般认为,贝娄是个典型的芝加哥小说家,但创作《雨王亨德森》时,他住在纽约 。他的主人公尤金·亨德森(Eugene Henderson)是小提琴家,也是一个养猪场主,他莫名其妙地在他康涅狄格州的庄园里开了养猪场 。养猪场离纽约不远,他还去纽约市57街找一个“叫哈珀以的匈牙利老头”去修小提琴 。贝娄笔下的纽约满是像他一样的移民 。亨德森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比做纽约地图:“我的脸就像是个终点站,就像中央车站,我是说——高高的鼻子张大的嘴,可以直达鼻腔,而眼睛就像隧道 。”当他跑到非洲去寻找自我时,仍然用纽约的参照物来给自己定位 。所以当听到国王达福的声音里带有一点低沉的嗡嗡声时,“让我想起了闷热夜晚纽约十六街发电站的声音 。”
稿源:(澎湃新闻)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1191N3H020.html
标题:澎湃新闻|纽约:《雨王亨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