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二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而在大雪照亮的夜景下 , 冷色调又给人绝望 , 感受不到温暖和希望的压抑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总体而言 , 在上世纪90年代 , 在那个还只能用胶片拍电影的年代 ,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拍出了中国电影的新的高度 , 影片让构图、色彩、音乐、环境以及诸如灯笼等重要的道具等均参与到叙事中 。
而电影带来的美感 , 也来自于纯粹的大自然 , 没有一丝人工加工的痕迹 , 而正是这种生活感也让其特别写实 , 真实 , 令观众强烈地与影片的主人公的命运共呼吸 , 思考影片背后探寻的主题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形式和内容并不矛盾 , 电影不是为了美而美
长久以来 , 我国电影人在对待电影上总走入误区 , 有的刻意追求内容的深度 , 而形式上表达的单调乏味 , 让电影成为空洞的说教;有的走上了纯粹形式的表达 , 而没有内容让电影变成没有灵魂的躯体 。
这样的创作状况一是与他们的艺术功力不够 , 二是与他们的创作理念陷入误区有关 。 实际上 , 好的电影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并不矛盾 , 二者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才能实现电影艺术的升华 。
就像张艺谋多年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 影片既有作者个人的表达和思考 , 也有将电影形式参与到叙事中 , 为整部影片服务的特性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当然通过这部电影 , 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 , 比如电影作为综合艺术 , 并不仅仅完成叙事功能 , 它也更应该有电影语言的探索和革新 。
电影不是为了表达美而表达美 , 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太多给人视觉上美的感受 , 无论是对称构图 , 还是色彩 , 红色的灯笼 , 白色的雪景 , 戏曲元素的运用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这种表面的美只是外层 , 我们更需要透过表面的美 , 看到内层的“美” , 而内层的“美” , 或许是展现人物内心的善 , 也可能披露人心的恶 , 社会的弊端 。
换句话 , 其实在生活中 , 也是一样 。 比如“美”就有三层 , 第一层是大自然的美 , 包括动物、建筑以及自然环境 。
第二层是人 , 因为具有独特欣赏美感的人 , 最终落实的还是人类本身 , 这个时候 , 人的外貌之美自然会成为我们欣赏和记录的对象 。
而第三层则是人的内心之美 , 爱、善良这些主题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 , 达到了美的升华 。
之所以提出以上关于美学的观点 , 则是因为如今的很多电影人在创作上 , 走上了为美而美 , 过于追求表面美;而电影观众也是过多地走上了欣赏颜值 , 而忽略了电影内容、人物的内心等核心内容 。
所以时至如今 , 就算30年过去了 , 我们仍然找不到能够将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 , 让其核心相处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精品存在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也因此 ,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深入美学骨髓的影片 , 影片中有着太多夜色的美的展示 , 有着对于人物外在美的表现 , 也有着人物和周围环境和谐的并存 , 更有着环境之下 , 人物内心的善恶以及人物命运的终极走向 。
而这也是为何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这部电影 , 其艺术美学时至如今依然作为典范来研究的原因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