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提起中国电影的功臣 , 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为主的第五代电影人功不可没 。 虽然在如今的电影走向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 很多电影人都在为票房而拍电影 , 但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第五代电影人的横空出世 , 其对电影艺术的探索也将中国电影引领风骚 , 提到了世界电影的高度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这其中取得电影艺术成就最大的莫过于张艺谋 。 在当时张艺谋虽然已三四十岁 , 然而步入壮年的他却对电影艺术有了远远领先同时代电影人的思考和探索 , 这也有了《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一系列艺术精品问世 。
《红高粱》《菊豆》大玩色彩美学 , 《大红灯笼高高挂》注入独特的构图美学 , 《秋菊打官司》追求现实主义纪实美学 , 《活着》则抛弃形式 , 追求人文的深度 , 这些作品也让张艺谋走在时代前沿 , 将中国电影带入了新的世界格局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而在这诸多代表作里 , 《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一部颇为典型的作品 , 其对苏童原著小说《妻妾成群》的颠覆性改编 , 也让其赋予了新的意蕴 , 尤其是将故事背景由江南移到西北陕西 , 影片中对于中国传统灯笼的独特运用 , 这些也让这部作品有了更多艺术美学的内涵 。
形式和内容结合最好的作品
中国电影自诞生时 , 一直以来都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联 , 而与文明戏的渊源也让其特别注重戏剧性 , 讲究起承转合 , 故事性长久以来也成了我国电影的根本 。
然而电影不仅仅是内容的叙事 , 它还有形式的表达 , 如果过多偏重于内容而忽略形式的革新 , 则只能让电影成为戏剧的附属品 。 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自进入影坛时便有意革除影戏的观念 , 强调电影的独特性 , 而在电影色彩、构图、声音等多方面的革新与大胆探索也让这代电影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电影人的路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大红灯笼高高挂》同样也是这样一部作品 , 其中的对称构图 , 将人物和建筑的关系 , 也带出了特有的意蕴 , 其中的画面也有了中国古诗词特有的那份意境 , 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表达 。 影片中这种美学追求在以往的中国电影里非常罕见 , 同时也是一直以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寄托在电影艺术表达的胡金铨等老导演的延续 。
《大红灯笼高高挂》显然将这种构图美学发挥到极致 , 影片中的这类构图几乎贯彻全篇 , 而在其中的对称构图下 , 影片也特意赋予了诸如规矩、男权不可逾越 , 女方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主题 。
比如 , 就算是看客 , 导演也能将这个对称构图完美地展示出来 , 门外的看客挤在中央 , 背景的门和梁 , 前景里开着的两扇门 , 这种对称感几乎无处不在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色彩和夜景的极致美
除了对称构图 , 《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做了更多的突破和尝试 , 比如四季的介入 , 让季节参与到叙事中 , 并配上我国传统戏曲的音乐 , 点灯笼、挂灯笼等场景里传统戏曲元素的运用 , 这些都拓展了电影的叙事表达的空间 。
在色彩上 , 由于这部电影大多数都是夜景叙事 , 所以无论是红色灯笼带来的危机不安感 , 还是白色雪景下冷色调带来的压抑感 , 也都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
大妈聊事张艺谋在30年前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艺术美学至今仍属典范
本文插图
比如在灯笼高高挂起的大院里 , 对称的构图下 , 个体生命置于森严的建筑中 , 让人产生一种困于牢笼 , 无处可逃的无力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