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一部让斯蒂芬金大哭的自传电影,以寻尸启程、以成长结束


《尸体》是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 和《肖申克的救赎》等三部作品一起被收录进小说集《四季奇谭》 , 上市即夺得年度畅销书冠军 。
1985年《尸体》被改编成电影《伴我同行》 , 该影片获得了1987年奥斯卡、金球奖等多项提名 , 豆瓣评分8.9 。
『斯蒂芬·金』一部让斯蒂芬金大哭的自传电影,以寻尸启程、以成长结束
本文插图
在电影剪辑完毕后 , 导演邀请了作者斯蒂芬金进行私人观影 , 看完影片 , 斯蒂芬金情绪崩溃、哭的一塌糊涂 , 他激动地说道:这是我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里最棒的一部!
影片讲的是男主戈帝在12岁的时候和他的三个小伙伴克里斯、泰迪和韦恩 , 一起前往森林去寻找一个尸体的故事 。 在寻找的途中 , 他们面临了重重考验 , 最终成功挑战了自我 , 也发现了一些值得用一生去怀念的无比珍贵的东西 。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 从成年戈帝的回忆展开 , 讲述了一段关于少年们成长的冒险之旅 , 干净又纯粹 。 作为斯蒂芬金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 , 电影讲的不仅仅是关于作者一个人的故事 ,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 。
『斯蒂芬·金』一部让斯蒂芬金大哭的自传电影,以寻尸启程、以成长结束
本文插图
斯蒂芬金十分擅长利用恐怖的外壳 , 在平实的故事里寄托对人性的关照及社会的反思 ,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 孩子们的冒险是从一具尸体展开的 , 尸体本身是带有惊悚色彩的对象 , 它的目的绝不是吓唬人那么简单 , 推动孩子们开展这场寻尸之旅的原因是特别且多元的 , 在动机背后藏着少年们的成长轨迹 。
一.动机之一:好奇心驱使下的冒险行动 , 是孩子们的天性使然 12岁的小孩雷布洛尔已经失踪好几天了 , 广播里全是关于他的寻人启事 , 小胖子维恩偶然在地下室里偷听到两个小混混的谈话 , 原来小孩雷布洛尔已经死了 , 尸体就在河对岸的森林里 。 维恩第一时间把这个重磅消息分享给了他的小伙伴们 。
『斯蒂芬·金』一部让斯蒂芬金大哭的自传电影,以寻尸启程、以成长结束
本文插图
戈帝、克里斯和泰迪正在秘密基地抽烟、打牌 , 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 , 既惊讶又兴奋 。 对于四个个小孩来说 , 他们日常的生活 , 除了沉闷的学习就是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情消磨时光 , 在他们的认知里 , 尸体这个东西是既遥远又陌生的存在 , 虽然有点恐怖 , 但是充满了吸引力 ,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 , 这个跟他们一样的孩子因什么而死 , 已经死亡之后是什么模样 。
心理学专家指出 , 孩子的好奇心有状态成分和特质成分之分 , 状态好奇心表现为短暂、有变化的动机性质 , 而特质好奇心表现为稳定的、持久的人格特征 。
显然 , 对于四个孩子而言 , 他们对于尸体的好奇心是状态好奇心 , 基于冲动和非理性 , 是天性使然 , 虽然很短暂 , 但是足以使他们萌芽这场冒险之旅的想法 , 一拍即合后立马付诸行动 。
在成年人看来 , 这场旅行既荒唐又危险 , 一方面即使找到尸体 , 小男孩也不会复活 , 而且这是警察的工作 , 与小屁孩无关;另一方面 , 要去河对岸的森林 , 需要穿过铁轨、沼泽 , 处处充满危险 , 如果因此发生意外 , 得不偿失 。
『斯蒂芬·金』一部让斯蒂芬金大哭的自传电影,以寻尸启程、以成长结束
本文插图
电影《后会无期》里说 , 小孩子才讲对错 , 成年人只讲利弊 。 当孩子用好奇心看世界时 , 成年人用的是功利心 , 所有事情在行动前一定要满足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才可以付诸实践 , 或许这样我们能少走弯路少吃亏 , 可是我们失去的是对新奇的、有趣的、特别的事物的探索 。
好奇心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虚无的词 , 法国哲学家福柯这样阐述好奇心对他的意义“至于说是什么激发着我 , 答案就是好奇心 , 这是指任何情况下都值得我们带一点固执地听从其驱使的好奇心” 。 好奇心 , 引领着我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 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 遗憾的是 , 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 , 我们慢慢把它弄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