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看了高三女儿跟母亲的聊天记录后,我才知道孩子是怎么被父母逼成抑郁症的( 二 )
有一回,她一错再错,妈妈越骂越难听。
后来,蒋静崩溃大哭,情绪失控。
妈妈才停下责怪,一边给她扎头发,一边说:
“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妈妈的用心了。”
文章插图
然而,30岁的蒋静。
虽然能理解妈妈的用心,但她在妈妈日复一日的压迫下,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
【 高三|看了高三女儿跟母亲的聊天记录后,我才知道孩子是怎么被父母逼成抑郁症的】每天都在暴饮暴食和催吐里,无限循环。
后来,她对妈妈的控制,在隐忍中爆发。
——用烫头发、穿吊带和玩摇滚等妈妈厌恶的行为。
去反抗妈妈、否定她的教育方式。
甚至,还起了轻生的念头。
蒋静妈妈以爱之名,却把女儿逼上绝路。
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把她当成自己的作品。
肆意支配,强行掌控。
这是“母爱”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在蒋静母女的片段中,有一条弹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怎样才能不经意地让爸妈看到这个剧。
蒋静妈妈的教育方式,也是中国无数家庭的缩影。
电视剧之外,多的是真实写照。
几个月前,上海一名14岁女生跳楼。
一封1500字的遗书曝光,刺痛无数父母: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中国人爱说小孩疯掉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可明明是家长把成绩看得太重。”
文章插图
遗书里,没有矫情,更多的是对父母绝望的陈述。
她的一生,就这样被童年毁掉。
——在父母的过高期望里,南辕北辙。
在父母的暴力行为里,对人生彻底失望。
她在遗书的结尾写道:
“你们把我们想得太坚强了,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教育孩子的路上,总有父母把自己陋习视作权威。
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受管教,是特殊的那一类,所以需要用极端一点的方式对待。
殊不知,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脆弱。
或许他们比我们更在意分数,只是学习路上有很多力不从心。
在我们眼里简单的考题,无心的谩骂,不足挂齿的小事。
在他们的年纪里,就是难题,就是恐惧,就是天大的事。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有疑问。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抑郁?
甚至把孩子的抑郁原因,理解成是他们太闲、想太多。
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想孩子所在的位置。
永远也无法感同身受。
“我在河这边看你,
我以为你无忧无虑,
我看见你闪闪发亮,
我不知道你的双脚陷在泥里。”
文章插图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话题:
#为什么越来越不能和父母沟通#
网友
@柒零零
分享了他的感受,无数人深有同感:
无力和痛苦。
源于和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无效沟通。
文章插图
每个孩子在关门前,都曾经向父母敞开心扉。
然而父母总会忽略这个过程,然后在某一天,突发性疑惑
——孩子怎么那么怪,什么都不和我说了。
其实,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把锁,父母手里持有对应的钥匙。
父母倾听孩子想法,必要时,改正自身错误的教育方式,锁就开了。
可现实中,总有父母不允许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
要么,直接把钥匙给扔了。
要么,把钥匙插上锁后,暴躁狂扭,让它活生生断在里面。
就像网友
@手持
所说的:
“她永远是对的,她生活不容易。
你反驳她,就是你不懂事。
拿她的年代,她父母对她的付出,对比我的年代,她对我的付出。”
文章插图
然而,这样的对比,不仅无法根治孩子的“矫情”,还会让他对和父母沟通这件事情,产生消极心理。
心理学上,有一个“习得性无助”效应。
这个效应的特征,经常发生在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身上。
当孩子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做什么,都会以失败告终。
- 孕育|39年前,英国妈妈诞下“娘子军团”,6胞胎女儿同框长大超感人
- 双胞胎女儿|头胎生下双胞胎女儿,婆家建议生二胎,可生下来后全家都苦恼不已
- 双胞胎|60岁生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盛女士,十年过去,现状如何
- 家长|7岁女儿语文考试得99.5分,回家闷闷不乐,妈妈看试卷后泪目
- 妈妈|“妈妈给你生个伴儿,你要让着他”,女儿一句话回怼,父母很内疚
- 年轻人|五十岁的妈妈想生二胎,女儿反问孩子谁养,妈妈:你来养
- 弟弟|“女儿,2岁弟弟交给你了”,女儿的回答让年过半百的父母心凉
- 睡眠|“不靠谱”奶爸带娃,哄孩子睡觉自己却先睡着,女儿反应很暖心
- 二胎|“弟弟才8岁,你怎么能不养呢?”女儿一番话,点醒很多二胎父母
- 孩子|宝妈是追剧狂魔,给女儿起名“凤九”,宝爸:你看看我姓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