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93|家长偷懒让宝宝使用这东西, 真相让家长哑口
不少宝宝家中都有学步车,爸爸妈妈给正在学习走路的宝宝购买学步车,使得学步车成为了宝宝学会走路之前的代步工具。一般学步车是由一个车身架、一个座椅和底轮组成,也就是说宝宝可以坐在其中,用腿部力气学走路。因为学步车是将宝宝固定在其中的,所以爸爸妈妈也可以省事不少,可以不用担心宝宝学步过程中摔跤等意外,而且可以“偷偷懒”,让宝宝“自由发挥”。
文章插图
?俗话说,宝宝是“七会坐,八会爬”,9个月大的宝宝就会扶墙学走。一般来说,10个月之前的宝宝不建议使用学步车来学习走路,学步车最多可以使用到宝宝18个月。那宝宝具体发育到什么程度可以坐学步车?正常宝宝使用学步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头部支撑力已足够、能够独立坐起和腰椎可以挺直、自己能扶着物品走路。如果宝宝还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那么也同样不宜使用学步车,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如果父母一定要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请务必谨慎,了解如何正确使用。
文章插图
?父母经常将宝宝搁在学步车中,就去忙别的事情,而学步车带有轮子,速度很快,宝宝很容易撞到或者出于好奇心拿到家里的东西弄伤自己,比如打翻开水烫伤自己。其次,宝宝坐学步车学走路基本是失去了运动锻炼的机会,总是靠辅助工具来学走路对宝宝时不大好的,而且锻炼到的也只是宝宝的腿部的力气。另外,婴儿长期用学步车,会出现发育异常的状况,容易有“X”形或者是“O”形腿。同时,过早使用学步车,还有导致走路步态异常的危险,如脚尖走路、八字脚和弯曲畸形等。可见学步车不仅不利于宝宝腿部力量的锻炼,以及正确走路姿势的养成,劣质的学步车还存在安全隐患。学步车会使孩子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婴儿使用学步车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
【 a3393|家长偷懒让宝宝使用这东西, 真相让家长哑口】
文章插图
然而真相是:学步车不仅不利于孩子学走路,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学步车多由底盘、座椅、玩具、音乐盒等构成,孩子坐进学步车后腰部、胯部和腿部均被固定和保护在车内,不需要用力也不需自主控制平衡就可滑行。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学到什么?不仅如此,调查研究发现,婴儿长期使用学步车容易导致“O”或“X”形腿,日后走路姿势也易出现异常,如八字脚、脚尖走路、弯曲走路等。而且就连家长们认为的安全这条好处,学步车也不具备。学步车移动是靠底盘的滚轮,速度控制不好很可能造成整车翻倒的危险。
因此,别把学走路寄托在学步车上,它顶多算是玩具车。如果非要使用,请保证有大人在旁边小心看管。
文章插图
?误区三:怕孩子摔,用学步带拎着走“跳跳学走路,从来没摔过。”跳跳妈的秘诀是学步带。从学走路起,跳跳就绑着学步带,跳跳妈觉得随时随地拎着,孩子不会摔倒,同时她自己不用弯腰附身,省了不少力气。
文章插图
?殊不知,学步带也有不少的弊端。首先,使用学步带的宝宝每走一步都由大人使力,孩子自身的平衡性没得到良好锻炼;其次,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宝宝的错误走姿,如走路前倾或后仰、脚尖走路等。同时,学步带刚好绑在宝宝的胸部,对胸部产生压迫,会影响呼吸,降低肺功能。其实,那个宝宝没摔过呢?孩子就是在摸爬滚打中长大的。别担心,他们懂得保护自己。
误区四:怕宝宝腿力不够,不让走
有些家长因为知道孩子过早站立行走对腿部发育不好,于是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让孩子走。
当宝宝已经会独自站立,会蹲下站起,可以控制摇晃的身体,甚至能扶着物品走上一阵,这些都是宝宝发出的信号,他在说:“我已经准备好迈出第一步啦。”但家长却还常常把孩子抱在怀里,生怕他(她)多走几步会累着。
文章插图
?家长的过度保护,并非真的对孩子好。想走不让走,不仅宝宝腿部肌肉得不到锻炼,大脑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为0~3岁的孩子是通过身体来学习和记忆的,你限制了他身体运动发育,也就限制了其大脑发育。误区五:走得好全靠一双学步鞋学走路一定得穿鞋吗?真相是宝宝还不完全会走路时,光脚才是最好的选择。用脚趾抓紧地面,寻找平衡和协调的感觉,是宝宝学走路的一个关键点。光脚时,宝宝脚部神经直接感受来自地面的压力,能更好地感知地面高低变化,也能更好地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促进足弓的形成。
- 下腹部|女童腹痛难耐,家长却骂她多事,送医途中离世,得知原因家长痛哭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聪明|这3类孩子多半是“假聪明”,长大反而没出息,家长别瞎高兴了
- 老师|“请倒数第一名的家长发言”,宝妈的一番发言,让老师羞愧
- 禁忌品|被称为“幼儿杀手”的食物,影响发育和身高,家长仍在给宝宝吃
- 动词|4招增强孩子表达能力,天第书院:家长要用行为做最佳的聆听者
- 学生们|让孩子去打工还是读职高,资深班主任的几句话,让很多家长醒悟
- 睡眠质量|宝宝出生“头三年”很关键,家长做好这3件事, 孩子会很聪明
- 智商|如果家长是这2种血型,生下的娃往往智商更高,不妨对照下自己
- 行为|孩子出现这三种行为,家长要重视,这可能是内心自卑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