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字节跳动最近动作连连,先是爆出内测独立音乐App“汽水音乐”,而后是上线面向年轻人的潮流电商平台“抖音盒子”。字节一边在尝试扩圈,拓展业务发展边界,一边又在内部整合,将抖音流量与潮流电商结合,提升体系内的流量利用率。
与其他厂商一样,字节在社交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最近,据Tech星球的报道,抖音近期在测试类似于微信“通讯录”的功能,在该界面内,用户能够更便利地查找自己的抖音好友,便于发起聊天和查看好友动态。此外,抖音在底部的“朋友”功能栏中增加“联系”页,与现在的好友动态页进行整合,形成一套新的好友聊天体系。
能够看得出,抖音在尝试增加新功能以提升用户粘性。不仅是“通讯录”,抖音其实一直在“悄悄”地增加用户聊天的周边功能,包括图文聊天、视频和语音通话、红包等功能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款强调短视频属性的聊天软件。
抖音在微信化无论是QQ还是微信,在软件内都有单独的通讯录页面,就像是手机中的电话簿或联系人页面一样,便于用户查找和管理自己的联系人。在短视频软件里,“通讯录”功能的重要性在于让软件有了专门的好友页面(一级入口),将分散的联系人统一归类,建立完整的人际网络管理板块,增强软件社交属性。
更准确的说,抖音的“通讯录”功能强化的是自己的熟人社交能力。在抖音底部的四大一级页面中,“首页”为依靠算法推荐的短视频内容,可视为公域内容,“消息”页夹杂着个人聊天信息和官方的消息推送,类似于微信的聊天主页。而“朋友”页面里的动态内容主要面向自己的好友,例如用户的同学或朋友所发的视频动态会出现在该页面中,而关注的明星和网红却不会。
抖音近几版更新一直在做内容的“垂直切割”,大致分为抖音主页的公域内容、关注主页的私域内容、朋友主页的“朋友圈”内容。常用抖音的用户会知道,目前抖音已经拥有了单独的“朋友”联系人页面 ,在界面内可以修改好友备注,也可以发文字、视频或图片形式的朋友圈,只不过现版本(App Store中的19.0.0版)的抖音没有类似于微信的“标签分组”功能,好友一多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文章插图
抖音“微信化”发展的初衷,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分别是多闪的账号调整和抖音的用户增长压力。短视频的筐早已装不下抖音的野心,社交是其提升平台发展上限的重要方式之一。
首先,前段时间多闪账号与抖音账号合并,登录多闪App后会显示有抖音的联系人。2019年年初发布的多闪一直不温不火,抖音的社交化发展既有利于将抖音用户导入多闪,也能让部分多闪老用户转移到抖音来聊天,两大App的聊天功能差异并不大,算是字节给用户的一项选择题,但前提是只能用“抖音账号”登录。
其次,短视频爆发期结束后,抖音的用户增速放缓,行业天花板就在头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为9.27亿,而短视频用户为8.73亿,短视频行业增长上限就在眼前。此前市面上已传出消息,抖音主应用DAU增长乏力,主要增长动力来自面向下沉市场的抖音极速版。
在众多不同类型的应用中,社交类应用的上限似乎是最高的,微信和Facebook的月活用户量都在10亿以上,其中Facebook今年三季度月活达到29.1亿。现阶段短视频的“时间黑洞”属性很强,但用户上限还无法与社交应用相比,抖音的“微信化”不是要成为微信,只是觊觎社交流量罢了。
互联网拆墙趋势下抖音的新思考【 联系人|再借鉴微信一功能,抖音的诗和远方是社交】今年11月初,字节跳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重新划分六大业务板块,其中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和搜索等业务并入抖音业务板块,主要负责国内信息和服务业务的整体发展。
“大抖音”业务线包含抖音和今日头条两大热门应用(现金牛)。从上文提到的多闪与抖音账号合并来看,该板块的其他平台将形成一套拱卫抖音的生态体系,在今日头条上甚至能看到抖音的直播引流链接。
与“大抖音”体系内拆墙提升跨平台互通效率相同的是,互联网层面的“拆墙”也在上演。继腾讯开放创作服务平台申请接入抖音开放平台之后,快手与美团达成战略合作,打通双方的内容场景营销和线下履约能力。
- 安卓手机|安卓手机好评排行,国产千元机再次上榜,这3款好评率最高
- 小钢炮|等等党再坚持一下:RTX40显卡10月上市,但价格要涨一波
- CPU|iPhone SE2:对不起,是时候该说再见了!
- Python|诺基亚N8 2022款渲染图曝光:再现昔日经典,蔡司四摄堪比小单反
- 高通骁龙|骁龙888已成弟弟,两款老旗舰再创新低,12+256GB最低只要2799元
- 华为|华为在艰难的情况下再次拿到全球第一。
- 小米科技|买手机不要再被忽悠,目前这4部手机最值得考虑,你有没有选对?
- 微头条|微头条副业衍生出来的两个思路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 USB|苹果剑指中端市场,国内大厂再次出手,3000档水桶旗舰即将亮相
- path|iOS15.3.1已经更新2天了,体验到底如何?看完用户体验报告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