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美国专家让婴儿在“视觉悬崖”上爬行,宝宝会怎么做?父母要明白
之前有一个真实故事,一家人当中,孩子有着严重的恐高心理,这是他的妈妈为了不让孩子之后,因为恐高而留下诸多的人生遗憾,利用日常生活当中的空闲时间,带着孩子四处进行旅游、“登高”,帮助孩子进行战胜恐高。
而在网络上,也曾经流行带孩子去玩“玻璃桥”的一段时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特别是一两岁的孩子,去一些高处的玻璃桥上面,让孩子在上面进行爬行,锻炼孩子的胆识。
虽然有一些网友比较排斥这种行为,认为这对孩子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但是也有一些网友十分的认同父母们锻炼孩子的作法,能够让孩子变得勇敢,同时也能够帮助孩子克服恐高……
对于让孩子是否进行“恐高实验”,网友们有着各自的想法与思虑,而关于这方面,美国专家曾专门早选一些婴儿进行了一个“视觉悬崖”的实验。
文章插图
“视觉悬崖”是一位美国的专家进行的,他首先邀请了一些婴儿进行参与实验,实验当中制作了一些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利用不同的图案构成视觉悬崖的错觉,为了安全起见,他在周围设置了一层玻璃板(类似玻璃桥)。
当将婴儿抱在玻璃板上,让婴儿的母亲站在玻璃板的另一端召唤婴儿。而在实验当中,婴儿并没有向母亲直直地爬过去,反而是毫不犹豫的朝向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进行攀爬。
在这个实验过程当中,研究人员发现,当婴儿在攀爬视觉悬崖的过程当中,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会很自然的选择,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进行攀爬。
于是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婴儿具有先天的深度知觉。
文章插图
深度知觉是将世界感知为一个三维空间的视觉能力,他能够让孩子知道物体与自己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一个“视觉悬崖”实验的基础之上,发展心理学家Adolph博士发现,孩子并不是通过对高度的恐惧来进行探索的,或者让孩子停止在玻璃板上爬行的并不是孩子的恐惧情绪,而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判断。
文章插图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孩子能够利用自己的感知来评估周边的环境,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环境。
所以总体而言,一些想要让孩子通过进行排列玻璃桥,或者是进行攀登时,当孩子发现自己无法抗拒,需要必须进行爬行或者攀登时,孩子就会根据周围的攀登条件或者是爬行条件来进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
文章插图
不少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恐高、恐黑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的这些恐惧会影响孩子的后续发展,于是总是想要帮助孩子进行克服这些恐惧。
但事实上,人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而孩子的任何恐惧自觉都来源于直接的经验,当他们对于一些事物“知之甚少”的时候,难免会对这些事物保留警惕,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从而利用各种自己能够控制的行为进行规避恐惧。
在一定程度上,家长是需要帮助孩子进行克服恐惧心理的,而在克服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了解的是,切勿用生硬或者鲁莽的行为帮助孩子进行克服,因为这个很有可能会引起孩子对于恐惧的事物更大的反弹,更加不利于孩子战胜恐惧。
文章插图
【 让孩子|美国专家让婴儿在“视觉悬崖”上爬行,宝宝会怎么做?父母要明白】1、接纳孩子的恐惧心理
当家长发现孩子因为害怕和恐惧而出现情绪较大的波动时,请允许和接纳孩子在情绪方面的宣泄。给予孩子更多的安慰和拥抱,与孩子产生共情,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具体的恐惧点。
例如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恐高的心理时,当再次孩子遭遇自己难以克服的高度时,请允许孩子因为恐高而出现的恐惧,对孩子进行更多的爱抚和安慰,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孩子消除对高度的恐惧。
文章插图
2、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孩子面对恐惧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恐惧点时,不要总是利用“这没什么可怕的”的安慰进行宽慰孩子,因为这对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还会导致孩子认为家长不能够理解他。
真正能够为孩子取得帮助的是,让孩子慢慢接受自己的恐惧。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才子|孩子是这3属相,小时是孝子,长大是才子,一直在给父母争光
- 独生女|女子怀孕2次到预产期后孩子却没有了,老公提疑问才知事情不简单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医生|让宝妈提心吊胆的“上环”,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可能会有点尴尬
- 孩子|孩子晚于这个点睡觉,身高发育至少损失5cm,也别早于这个点起来
- 孩子|育儿假:刚需+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