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时候你打我,长大我打你”,棍棒教育何时休?学学德国育儿法
打骂孩子,会令孩子走向深渊。
这是从事教育的专家,普遍认可的道理。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轨迹中,留下深深的隐患,以至于孩子的未来截然不同。
有些因为挨打而获得的负面反馈,甚至用不到20年,该家长还的,始终要还。
商丘农村,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家里院门口,情绪异常激动,和他孩子对峙的,不是凶猛野兽,也不是强盗恶人,是孩子的亲爷爷。
爷爷怕被孩子伤着,不得已拿着竹竿和孩子对立。
文章插图
这是正常的家庭吗?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爷爷的问题,以至于要祖孙之间大动干戈?
了解之后才知道,爷爷因为孙子用手机打游戏,经常跟爷爷奶奶要钱,当爷爷奶奶发现孩子是玩游戏在用钱,就不给了,于是发生了上面一幕。
据了解,在爷爷管教孩子的过程里,因为说多了不听,无奈之下也动过手。久而久之,场面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打的多了,孩子忍着疼,也会跟爷爷还手,日积月累,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这个案例虽然比较极端,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孩子不是沙包,他们对于疼痛和屈辱,也是会记在心里的。
这种心中燃烧起的,叫做愤怒的火苗,很可能在成长的某个瞬间,点燃更多的悲剧。
为什么家长会选择打孩子?教育方法千万条,真情动人第一条。
为什么明明是亲生孩子,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会选择用暴力来对待?《老师请回答》这个节目中,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一个9岁的小姑娘,因为和亲弟弟疯闹的时候,被弟弟打了一下,于是女孩儿还了手,而看到全部过程的爷爷,没有跟孩子讲道理,上去就给了小姑娘一嘴巴,打的女孩儿在节目里哭喊要"换个爷爷"。
文章插图
从一些家长打孩子的案例中,我们不难找出共性,看得出为什么家长会动粗。
第一,家长的权威不容质疑
中国自古讲究"君臣父子"的观念,家庭中长幼有序的规矩森严。即便四旧早就被砸的丁点儿不剩,却依然还有很多家长,非常享受"家长"这个身份。
对家长来说,这仿佛是理所应当,孩子的吃的穿用度,都是出自父母,生命也是父母给的,可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孩子是父母的"私产"。孩子不懂事,还打不得、骂不得了?
我相信,抱着这样思想的父母大有人在。
面对这种想法,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哪个孩子是求着父母,要生到这个世界上,还要被父母管教的?
第二,家长"懒得"教育
有人看到这,一定会不服气。我早上5点半起床,给孩子做早饭,伺候完之后,要带孩子千里迢迢去上学,完了之后再赶去上班,挣回来的钱,一大半儿留给孩子用了,我还"懒"?
对,很多家长在育儿上,就是很懒,尤其是那些打骂孩子的家长。
之所以,他们会选择动手,而不是想办法,一方面是孩子小,不容易沟通,他们认为起不到效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动手的见效快,立竿见影,为什么还要按照"育儿师们"的指导,慢慢来?
文章插图
只是,选择这个方式的家长,要到20年后,孩子长大了,才会体验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在他们心中种下的名叫"恨"的苦果。
小时候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的过程里有什么影响呢?中国有句古话:种恶因得恶果。用在孩子身上也一样,著名作家兼心理学者冈田尊司在《怪癖心理学》一书中描述过这样一个概念,如果对一个人只往一个方向用力,无论是诱导也好,或是强硬也罢,最终会把事情向最不希望的方向送去,在孩子身上的体现便是如此。
01.混不吝
这个词来自北方,非常贴切的描述了孩子在被打之后,可能会变成的状态——对什么都不在乎。
有个闺蜜的侄儿,现在已经高中毕业,大学也不去上,天天在家打游戏,说打游戏很赚钱。父母看不过眼,就会说他两句,说得没反应,就会上前打上一顿。
文章插图
接下来,生活依旧,没有一巴掌改变了孩子人生的走向,反而没一巴掌,都把孩子抽向深渊。
对于皮肉之苦,孩子知道也就这个程度了,家长不可能真让他们受多重的伤,打了就打了,而且反正都是要挨打,干脆我行我素,于是变成了"滚刀肉、混不吝",让家长徒呼奈何。
就像开头说的那个孩子,就敢拿着扁担和亲爷爷对上,演变成"小时候你打我,长大了我打你"的无解局面。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羊水|子宫黑漆漆,胎儿会无聊吗?这些“游戏”玩得可溜了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meg吃鱼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萌娃|“保镖奶爸”送娃上幼儿园火了,气场,步伐没谁了
- 防疫新规|德国出台防疫新规 加强对未接种疫苗者的社交限制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怀孕|3次胎停后...39岁的她能圆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