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童年捕鱼趣事

童年捕鱼趣事
文/丁贵林(吉林)
五十年代自然环境优美,我们家乡有句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对当时物产资源丰富和自然环境美好的写照。我们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沟,水流向饮马河,最后汇入松花江。河沟两边长满了野花野草,还有一片柳树林。鲜花盛开的季节,红的、黄的、白的、粉的、紫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风中微微的摇曳。蜜蜂、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忙着采蜜和为花儿授粉,鸟儿在天空欢快地唱着歌。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捉蝴蝶、打鸟、抓鱼。
捕鱼是我们最喜欢干的事。那时也没有卖鱼钩的,也不知道鱼钩长什么样。我们只能偷妈妈做衣服的针,用钳子夹住针眼部位,用火把针尖部位烧红,然后揻成钩,再放到水里淬火,这样鱼钩就揻成了。每次要揻五六个鱼钩,都是趁妈妈不在家时偷偷揻鱼钩,如果被发现了,还要挨顿骂,说祸害东西了。鱼钩揻好后,把一条长线穿过针眼,把针固定好,线的另一头拴在鱼竿上(一个柳条棍),这样钓鱼工具就大功告成了。跑到树下找一处潮湿的地方,用铁锹挖些曲蛇儿(蚯蚓),装进罐头瓶子里,做鱼的诱饵。
河沟上有一座木头桥,桥面高出水面一米多高。我们都爱趴在桥上钓鱼。桥面宽敞平坦,不潮湿,而且在桥上能清楚地看到鱼儿游动。我们把曲蛇儿揪一小段,串到鱼钩上,然后把鱼钩扔进水里面。看到鱼儿立马成群结队地游过来,抢吃鱼食。鱼群里有白漂子鱼、麦穗鱼、串丁子鱼、葫芦子鱼。我们把钓上来的鱼放进盛有水的罐头瓶子里。鱼儿在里面游动着,最显眼的是葫芦子鱼,三四厘米长,身体扁扁的,好像一粒粒葫芦种子,人们都叫它葫芦子鱼。身体上披着一层细小的鳞片,闪着五彩霞光,非常美丽。
一次,小伙伴刘忠趴在桥上钓鱼,晌午时分,鱼儿特别的多,他高兴得大气都不敢喘,怕有动静把鱼吓跑了。这时他爹喊他回家吃饭,他听到了没敢答应,怕吓跑了鱼儿。他准备起身悄悄跑过去跟他爹说话时,谁知他爹已经走到他身后,刘忠并没有发现。他爹生气地骂道:“小兔子崽子!我这么喊你都不吭一声。”照着刘忠的屁股就是一脚,恰巧刘忠正要起身,结果这一脚就把刘忠踢到水里去了。好在水不深,刘忠浑身湿漉漉地从河沟里爬出来,一溜烟儿跑回了家。
春天,小草刚发芽,河沟里的冰融化了,猫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了上来。开河的鱼、下蛋的鸡,肉最香不过了!河沟冰封了一个冬天,鱼儿们潜在水底,游动非常慢,进食非常少,它们主要消耗秋天储藏的脂肪。经过一冬的消耗和排泄,鱼从里到外干干净净,没有杂质的味道,只有最纯粹的鱼鲜味了。
河沟宽窄不一,深浅不同,没法用旋网打鱼,下到水里抓鱼水又太凉,这时最好用的就是扒网。扒网是用一块一米长两三寸宽的木板作为扒网的舌头,木板前端刨成坡度,把揻成半圆形的柳条棍固定在木板两侧,再把网绑在半圆形木棍和木板上。然后把三米长锄把粗细的木杆(扒网的杆,扒鱼时双手攥的地方),一头固定在半圆柳条棍中间位置,再用两根一米长的木棍,一头分别固定在木板两端,另一头竖起和扒网杆相交叉,形成三角形,用铁丝固定。这样扒网就制作完了。扒鱼时把扒网伸到水底,然后按着网杆往上拉,就会把鱼捞上来。扒鱼时腰间挂个鱼篓,把扒到的鱼往鱼篓里一扔,有鲫鱼、鲤鱼、鲶鱼,还有蛤士蟆。扒鱼是个力气活,一网接着一网地扒,一网一网地往上捞。水底有淤泥、水草,扒网进去了淤泥草根时,网就非常沉,往上拽时就很吃力。扒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腿疼,当看到扒上来的活蹦乱跳的鱼时,累就忘到脑后了。
刘忠|童年捕鱼趣事】夏天,河沟简直就是小伙伴们的圣地了。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水里,显得更白了。鱼儿成群结队地聚集在草根底下,寻找食物。我们高兴地脱光衣服,轻轻地走进水里,弯着腰,伸出两只手,猛地向草根下面扑去,一条手掌宽的鲫鱼抓到手里,站起来用力扔上岸,岸上的人捡起来放到一个小水坑里。一条条鲫鱼、鲤鱼被扔上岸。运气好了,有时还能捡到一窝野鸭蛋。
水里有蚂蟥,一不小心就会被蚂蟥叮咬上。一旦被蚂蟥叮咬上,不能用手把蚂蟥往外薅,因为蚂蟥叮咬时把头钻进皮肤里吸血,用力一薅蚂蟥就会断掉,头部就会留在皮肤里。要用鞋底子抽打,一打刺激了蚂蟥,它就会缩成一个球,头部也就自然而然地从皮肤里拔出来。被蚂蟥叮咬到的小伙伴怕疼,自己下不了手,只好求别人来给打。打者抡圆了胳膊,说:“疼啊,你忍着点吧。”说完,“啪”地一鞋底子打过去,被打的疼得满地直蹦。虽然皮肉受点苦,但不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