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特·迪士尼|“中国迪士尼”大败局( 三 )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 就连创作过程中的交流讨论环节也被省去了 。 一位老员工回忆:“以前创作团队是一个大家庭 , 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在一起研究 。 现在每个人的创作是割裂的 。 ”
随着改革的深化 , 影产量确实实现了大幅提升 , 但却很难再看到精品 。 《天堂乐园》(1996)、《牛牛和西西》(1998)、《鸭子侦探》(2000)、《超级球迷》(2003)等作品市场反响寥寥 。
1990年以后上美影曾尝试引入民营资本 , 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 。
该公司坚持实行聘用制 , 并以绩效工资来拉开分配差距 , 并实行岗位责任制 , 但并没有给美影带来起色 。
1990年以后 , 影院里越来越难以再看到美影的作品 , 取而代之的是迪士尼的作品 。
这时的迪士尼公司 , 正重新走向辉煌 。
1995年《狮子王》在国内影院上映 , 收割了大量中国粉丝;第二年 , 《玩具总动员》在中国上映 , 让人们领略了3D动画的魅力 。 从此以后 , 迪士尼几乎霸占了中国影院的动画片市场 。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 , 上美影开始模仿迪士尼 , 与此同时 , 不再重视传统文化元素 。
在拍摄《宝莲灯》时 , 导演这样鼓励创作组:“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歌舞片的内容 , 这类内容已经被迪士尼证明 , 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 。 ”
然而 , 上美影抛弃的“旧瓶”和“旧酒” , 恰恰是迪士尼的内核所在 。
2006年以来 , 迪士尼先后收购了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 , 并通过全产业链运营确立了其在3D动画领域的领军者地位 。
在现代化表达方式和特效的外表之下 , 迪士尼一直都很重视西方经典文化 。 比如《狮子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 《冰雪奇缘》取材于安徒生的《冰雪女王》 。
而从近年来大获成功的《哪吒》《白蛇缘起》等动画电影可以看出 , 传统文化元素在国内动漫市场仍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
另外 , 师徒式的承接模式被废弃后 , 上美影并没有建立起像“迪士尼动画学院”那样 , 培养企业人才的有效机制 , 造成了企业文化的割裂 。
铁饭碗被打破后 , 上美影一直没有找到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 , 而迪士尼早已深谙“人性化管理”的精髓 , 高额薪酬之外 , 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免费班车和宿舍 , 为员工子女提供奖学金 , 给员工和其家人定期赠送迪士尼乐园的门票等措施来增加员工的忠诚度 。
事实上 , 国内动画工作室正面临着国漫崛起的黄金时代 , 无论是市场 , 还是受众 , 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
光线传媒旗下的彩条屋影业通过投资20多家上下游公司 , 构建了独立完整的产业链 , 推出了《大鱼海棠》《大护法》《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动画电影 。
相比之下 , 近几年来 , 上美影则不断萎缩 , 员工数量已经从辉煌时的500人 , 减少到100人左右 。 就在几个月之前 , 网上甚至谣传它已经被迪士尼收购 。
据天眼查 , 目前上美影为上海电影全资子公司 , 依然是100%国有控股 , 包括“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在内的几家为践行改革而成立的股份制公司 , 已经注销 。
《电影艺术》杂志曾于2011年刊文指出:“特伟的局限是时代决定的 , 特伟和上美影的经历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文化产业命运的一个缩影 。 中国动画电影要走向再度繁荣 , 必须以此为思考出发点 , 并需要完成超越 。 ”
急需一场翻身仗的上美影 , 近日宣布 , 与B站联合出品原创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 , 试图致敬历史、再造经典 。 概念预告片给观众留足了悬念 , 然而 , 二者产生的化学反应仍有待揭晓 。 毕竟 , 上美影在B站仅有14万粉丝 , 在这个时代能激起多大水花呢?
继续在改革的路上摸索前进的上美影 , 还能扛起动画国潮复兴这面大旗吗?
【参考资料】
[1
《蜚声与禁忌——特伟时代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荣衰探因》电影艺术 陈可红
[2
《制度环境、工作模式与艺术生产———上海A电影厂的艺术兴衰史》社会学研究 严俊 乐鹏举
[3
《翻过去还是绕过去——浅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变革与传承》中国电视 嫣然
[4
《中国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保传
[5
《动画王国的追梦人:严定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秦海伦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 , 识风云人物 , 读韬略传奇 。
版权所有 , 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