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这种孝顺父母的方式是“祸害”:孝顺不是盲目顺从,别害了自己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东西方文化中,很多观念都不相同。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子女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在父母面前,子女永远应该是温顺贤良听话的。如果有所违反,就是大逆不道或违逆先人。总之,子女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小绵羊状态。个人自我是看不见的,只有在权威与孝道之下的变形人。
而在西方国家,父母与子女之间提倡的是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
无论本质上有多大差异,至少表面上,西方人并不习惯或主张将自己的意见以粗暴或强硬的方式强加给子女。更多的时候,父母听取子女的意见,并对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正与反馈。


个体|这种孝顺父母的方式是“祸害”:孝顺不是盲目顺从,别害了自己
文章插图

西方人的这种教育理念与亲子关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天赋人权”、“自由”、“民主”、“平等”为特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之下,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意识的关注与尊崇,使得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尊重子女的意见与意识,尊重他们的个人行为和主张。
由此,个体的自发性得到充分释放,自主性得以健康成长,进而形成了开阔的心态与观念,并从中习得了“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结果负责”的教养。
每一个人都是单一而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理应尊重和理解。也只有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的关系,才是真正牢靠而稳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才不会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和作用力,让人的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个体|这种孝顺父母的方式是“祸害”:孝顺不是盲目顺从,别害了自己
文章插图

由此看来,相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关系以及亲情关系,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为理性、客观,更有包容性和发展空间。而中国社会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往往陷入了愚昧、固执与情绪惯性与认知偏见里。
在东方文化传统中,我们一直都被教育要孝顺父母。
何为孝顺父母?得拆开来讲。
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其远古字形很像一个孩子在搀扶老人。而其字的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后来的引申意思为: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相关礼俗,以表示对其的怀念与敬意,又引申指孝服。
顺字的意思则更为简单明了:听从、遵循父母长辈的教导。


个体|这种孝顺父母的方式是“祸害”:孝顺不是盲目顺从,别害了自己
文章插图

孝顺二字合在一起,意思最先是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其后才多指子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现在则是“孝敬”的口语。而遵从社会化习俗,孝顺现在的意思是,孝敬父母长辈,让孝道一代一代地顺下去。
而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历来都有鲜明的主张和观点,譬如:
孔子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则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大学》中提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增广贤文》中则说: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弟子规》中讲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以上种种,都是古人对中国孝道的传承与提倡。


个体|这种孝顺父母的方式是“祸害”:孝顺不是盲目顺从,别害了自己
文章插图

从朴素的心理层面来讲,提倡孝道,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一种感激感恩心态。
因为人最为朴素原始的情感,就是亲情。对亲情的遵循会唤起人内心的善与温暖,从而让生命更有价值感。而随着自己逐渐长大成年,原先抚育自己的父母现在变成了老年人,需要自己来照顾。
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换,更能让人体会到父母当年的不容易,因而也让孝顺父母成为了一种必然。
原本,事情如此发展倒也自然合理。
但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时代,社会伦理制度过于狭隘和偏激,在政治经济制度的侵蚀之下,这一天然的亲情被逐渐扭曲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被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变成了控制人和思想的工具。


个体|这种孝顺父母的方式是“祸害”:孝顺不是盲目顺从,别害了自己
文章插图

个体的自由与主张、观念乃至行动自由,统统被限制在了“父为子纲”的硬性规定之下。忽略子女的需求,强硬的安排已经成年的子女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并将子女的个性和自我压榨殆尽,就成为了中国传统家长们的惯常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