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心理学分析:对“熊孩子”的恶意,背后隐藏着什么?
最近,有这样一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熊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对待。一部分网友都表示对熊孩子不应该手下留情,毕竟没有他们的爸爸妈妈管教他们,那就由我来管理。另外,也有网友们表示看到熊孩子绕道走就可以了,不必离他们。但是,基本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家对熊孩子的态度都是非常差的,这和媒体的宣传和越来越多的熊孩子侵犯他人的权益有关。但是,我想说的是,偏见是无知的产物。当我们看到熊孩子,希望大家也可以摒弃偏见,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们。我们不应该忘了,熊孩子也是孩子,他们只是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已。
文章插图
那些对待熊孩子的案例
在安徽,一名六岁的孩子,因为早晨起床早,就跑到楼道里,然后邻居非常不开心,被影响到睡眠了,因此就气冲冲的从床上起来,然后拿着刀把这个孩子砍了二十多刀。等到妈妈起床了,看到孩子浑身是血的站在自己面前,妈妈惊呆了。然后妈妈赶紧就把孩子送到了医院。事后,孩子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妈妈还是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妈妈表示,自己和邻居的平时相处也还不错,也没有什么过节,但是为什么邻居这么狠心。如果是因为孩子吵醒了大家睡觉,那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或者告诉我也可以,为什么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呢?孩子可以没有缚鸡之力的,怎么忍心呢?但是,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网友们都纷纷叫好,说这是应该的,熊孩子就应该这样对待。
文章插图
不知道什么时候,熊孩子就成了被针对的对象。大家只要看到熊孩子,就想要用各种方式去对待他们,然后帮助他们的爸爸妈妈教育他们。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攻击,身体上的攻击,甚至是公然对熊孩子大打出手的情况也是很常见。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对熊孩子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的是恃强凌弱,是施暴者的得意
我们心目中总是觉得孩子无恶不作。但是,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孩子根本没有话语权,没办法告诉大家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熊孩子只是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并不是怀着罪恶的心,想要故意的去破坏和捣乱的。我们仔细回想一下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孩子,他们并不是性本恶,而是很善良。在公交车上,他们也懂得为老人让座,看到乞讨的人,他们也会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救济。其实,孩子本来是善良的,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丑恶。
文章插图
那么, 孩子为什么会做出令人气愤的事情呢?其实,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就是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到四岁左右的时候,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不同。也就是说,孩子之前都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分不清楚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另外,还和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有关。其实,孩子的规范的养成,更多的是靠爸爸妈妈的教育。但是,很多爸爸妈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完全放纵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这样的孩子没有同理心,也没有办法更好的遵守这会规范,把任何地方都当成了自己的家,由此也为其他人带来了很多不便。
恃强凌弱,不符合人性化发展
那再让我们看一下这些暴打小孩子或者说是熊孩子的人,他们背后的心理是怎样的吧!其实,在这些人的背后,更多的不是想要教育好孩子,而是一种恃强凌弱的心理。他们看到熊孩子,更多的不是想要教育他们,而是通过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思路就是错误的,如今我们都是文明社会,而且教育孩子的办法有很多,不一定采取武力的方法。那么,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恃强凌弱的心理。
文章插图
如今,很多人的工作压力都很大,生活中的不愉快也有很多。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相对于小孩子来说,更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我们应该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小孩子,毕竟他们还是未完成的人,有很多可塑性。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需要更加包容。,,而不是恃强凌弱。
适度引导,才是社会教育最初的作用方法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各方各面的影响。原先,我们总是认为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上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系,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实,更广义上看,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甚至一句话,一部电影,都是对孩子会产生教育意味和效果的。那么, 作为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适度引导。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清澈|怀孕时,孕妈妈在4件事上越勤快,羊水会清澈,胎儿健康
- 医生|5岁女儿总说空调上有“小人”,妈妈以为是谎话,医生她没撒谎
- 父母|家有懒妈妈,对孩子影响没想到这么大,宝宝:我承受了太多
- 写作业|孩子作业把妈妈“搞疯”,外婆拿出24年前卷子,妈妈哑口无言了
- 准妈妈|精致妈妈有多久没有关注体内的“铁”啦?!——孕期篇
- 妈妈|孩子自卑竟是亲妈造成的,这几种行为是在毁孩子,你中招了吗
- 爷爷奶奶|为什么有的女性离婚后坚决不要孩子?几位妈妈的回答很现实
- 瑜伽|妈妈倒立练瑜伽,1岁宝宝笑着跑过来,做出的行为让人哭笑不得!
- 对症治疗|世界早产日:不想让孩子成为1500万早产儿之一?准妈妈避开这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