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者|紫光华智:不再做华为的追随者

我曾听业内人士不止一次说过紫光集团的发展路径同华为有着高度的重合性,二者都有涵盖全产业链的硬件研发和制造能力,都有ICT行业的技术基础,甚至近年来都对安防行业情有独钟。
针对安防行业,华为诞生出了机器视觉,紫光集团有的则是紫光华智。二者就的关系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你在这出个香辣鸡腿堡,我就在那弄个麦辣鸡腿堡,不能说完全一样,但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很像。
追随者|紫光华智:不再做华为的追随者
文章插图
但凡你有的,我也不能落下
很多在二者工作的员工也承认,紫光集团在安防板块与华为有着惊人的相似度,然而作为一个总资产超2700亿的大型企业集团,甘心做华为的追随者是不现实的,而近日召开的紫光华智生态峰会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有着更大的野心。
张江鸣:效率是智能时代试金石
在安防这个赛道渐挤的行业里,想要赢得机遇,就必须做好差异化。华为对此给出的答案是软件定义和生态玩法,而紫光华智则在华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两个字:“效率”。
紫光华智董事长张江鸣在“引领AI新时代”的主题演讲中就不止一次地提到,大数据在落地应用中面临着数据流处理不充分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过AI视觉算法将视频流解析成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进而完成对海量数据的解析,提升数据的利用价值。
追随者|紫光华智:不再做华为的追随者
文章插图
总裁汪昊对此做出了补充。汪昊指出,视觉是万物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数字世界而言,全国近2亿摄像机每天产生的数据量超6000pb,但智能利用率不足5%,这是一座巨大的沉睡着的信息宝藏,而AI视觉技术便是打开宝藏之门的金钥匙。
而二者的话都指向如今智能安防行业的一个显著痛点:信息利用率不足。
以天安门为例,如今天安门广场上的摄像头总数已经超过2000个,密集的摄像头并没有带来更安全的环境。相反,由于摄像头隶属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如交通部、安全部、区政府等等,不同部门间无论是从数据处理的量还是质来看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大密度的监控摄像头不仅破坏了美观,也揭示了智慧时代下数据信息利用的不足。
追随者|紫光华智:不再做华为的追随者
文章插图
事实上,当下数据利用率低、各部门信息孤岛效应严重、处理信息速度慢已经成为部门和企业间处理数据最大的问题。
举个例子,去年发生的空姐谋杀案,为了从监控追查犯人,警方工作人员用几天时间从2000个小时的监控素材中寻找线索,多班倒的情况下才完成信息的检索,这样既费时又费力,还极大的延误了案件的侦破。
而紫光华智的愿景,就是通过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来处理目前安防行业的这些痛点。上文提到的视频素材筛选,紫光华智的技术可以让150个小时的视频数据在60秒内就可以完成,这样警官几天的工作量,对于紫光来说也就是十几分钟的电子计算。而随着AI对越来越多深度学术难题的破解,如今利用AI已经成为大规模替代人类计算的做最好方法,这就是紫光华智的快。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紫光AI视觉中枢平台来完成的。通过搭建中枢平台,紫光华智得以平台为核心,快速做出感知终端的配套硬件延展。
由上到下变革成为ICT杀入安防金钥匙
从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安防龙头,比如海康大华都是由某一领域的硬件起家(DVR),再逐步扩展到其他产品,是一个从下到上,现针对需求的场景进行硬件设计,再集中于中控平台,让中控平台去兼容这些扩展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类玩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稳,每一个经过细分场景的调研都做的很深很透,用户粘性很高(用的太舒适养成了习惯),久而久之则积累了广泛的渠道资源,为自己的产品落地提供了便利。
但这样的玩法显然不适合华为、紫光这样的新玩家,这类渠道和细分市场需求是需要十几年如一日的行业积累才能完成的,想要3-5年内快速成形不现实。作为替代,紫光华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由上至下的变革,先掌握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诸如云技术、ICT技术等,在通过构建城市顶层核心,也就是AI视觉中枢,进而摸清自己系统内所需要的终端配件,并进行系统性的搭建。
采用一个未被市场验证过的方式,不得不说紫光这一步走的很大胆。索性2年过去,紫光华智已经基于AI视觉中枢架构,它们已经面向政府、交通、医疗、企业、工地、教育、机场、高速、金融、社区、停车场等领域,应用项目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