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跨境电商"洋码头",真正的对手是谁?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来源螳螂财经,作者图霖。
近日,疫情之后的第一场黑五正式落幕。包括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洋码头、苏宁国际、拼多多等在内的多个电商平台均参与了此次“狂欢”。
这中间,今年已经“十岁”的洋码头其实算跨境电商领域的“老玩家”了。然而从国内跨境电商的领跑者,到近年来陷入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巨头的厮杀场,洋码头却慢慢失去了“声音”。
如今,疫情催发海外品牌纷纷奔赴线上,跨境电商进入下半场。“老玩家”洋码头这次有机会了吗?
从领跑到掉队,C2C真就打不过B2C?实际上,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在2009年就开始筹建洋码头了,但是直到2011年洋码头平台才正式上线。这中间,曾碧波花了两年时间用来搭物流,也就是后来的贝海国际物流。
海淘业务方面,洋码头采用的是C2C模式。一方面,尽量降低买手商家入驻平台的门槛,并且赋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以此来提升平台商品的品类丰富度和用户的活跃度。另一方面,由于有自建物流做支撑,洋码头采用了直销直邮的购物模式,因此消费者这边也很省心。
【 跨境|跨境电商"洋码头",真正的对手是谁?】彼时中国的海淘市场可以说才刚刚起步,除了2007年成立的淘宝全球购,洋码头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而淘宝全球购虽然走在洋码头的前面,但由于2007年国内的电商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大众对海淘的热情还不算太高,因此并未引起太大轰动。
但是2010年开始,国内海淘市场迎来了一波发展“热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我国海外购物贸易总额由原来的100亿人民币左右迅速增至800亿人民币左右。
洋码头恰好赶上了这波热潮。2013年,洋码头实现了全年盈利。紧接着2014年初,洋码头又成功完成了A轮融资,成了国内名副其实的“跨境电商领跑者”。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跨境电商市场被打开,入局者开始奔涌而入了。
2014年开始,天猫国际、网易考拉、京东全球购等跨境电商平台相继上线,挤占了洋码头的生存空间。尽管凭借着成熟的物流体系和前期的经验积累,洋码头还不至于完全落后,但相较之前,洋码头的竞争优势显然已经不再明显了。
文章插图
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在流量竞争上。
像天猫国际和京东全球购分别出自阿里和京东旗下,它们虽然在海外业务这一块不如洋码头有经验,但是在电商业务上已经深耕多年,早已孕育起了巨大的流量池,而这些流量都是可以直接为它们的海外业务所用的。
换言之,对于天猫国际和京东全球购而言,新流量的获取没有那么难。但洋码头就没这么幸运了。线上电商的流量争夺战在2018年进入白热化阶段,而这一年也成了洋码头最难熬的一年。
“整个2018年是没有任何流量入口的。”曾碧波曾在采访中坦言,“2017年我们拿了融资,但2018年钱是没法用的。2018年,我们尝试微信小程序,发现小程序是链接工具,没有流量;在公众号做了很多投放,用户基本上不跳转、不转化,也没有流量。”
更致命的是,在流量竞争已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洋码头还陷入了新的困境——假货危机。
据《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共计受理43家主流进口跨境电商用户投诉。其中,只有丰趣海淘、网易考拉、86mall、寺库、蜜芽位列榜单前五,获“建议下单”评级,而洋码头由于被投诉次数较多,被认定为“谨慎下单”购买评级。
文章插图
尽管假货问题在电商市场并不少见,但频繁被投诉对此时的洋码头而言显然不算好事。
“螳螂财经”发现,原本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这类B2C平台背靠巨头的流量池,在新客获取上已经就比洋码头轻松了,如今信任危机出现,在市面上海淘品牌已经泛滥的情况下,洋码头想争取新用户就更难了。
起初曾碧波做C2C平台的目的是想尽量降低门槛,以吸引更多买手商家入驻。但没想到的是,在这种模式之下,假货也有了更多流通机会。尽管洋码头对买手商家设置了入驻门槛和审核机制,但从投诉数量来看,这个监管力度明显还不够。
从这一层面来看,B2C平台的优势其实更明显。因为它们的商品大多是平台直接和品牌官方对接,于平台而言,把控力度会更强。
- 刷单|关于电商平台“刷单”情况的研究
- 物流|跨境开源时代到来,一夜暴富的梦该醒了
- 武汉|纸箱疯狂:诞生中国第一个女首富,电商一年要发百亿件
- 淘宝|电商出了什么问题,为何很多商家纷纷退出淘宝?今原因被确认
- 电子商务|坚持不下去了?又一电商巨头轰然倒下,上千家供应商受到牵连
- 国企网|迈竞科技荣获百度电商店铺分销商资质,助力企业打开电商营销新局面
- 互联网公司|快手电商掉线了
- 电子商务|电商买货赚取快递费(小项目也能月入50000)
- 电商|互联互通后,商家不想续费:有赞微盟未来会更好吗?
- ceo|快手电商掉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