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从亚文化中寻找商业切入点
文章插图
在这个商业世界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品牌差异感越来越模糊,到最后,同行都是在红海血泊中互相伤害,都过得很没安全感。因为,将近半个世纪以来,主流的品牌营销逻辑是基于产品的,但是产品从质量、功能上来说,却越来越“差不多”。与此同时,人群却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多样化,这和产品的越来越“统一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要创新,切入点就要从以前的关注产品过渡到关注文化、关注人群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亚文化人群的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很有实用意义的。
“亚文化”不是一个贬义词,通俗地说就是小众人群、非主流人群的文化和价值观。1950年大卫·雷斯曼(David Riesman)就提出了大众文化和亚文化的差别,并且将亚文化解释为具有颠覆精神的文化。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亚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的人。所以,因为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才,小公司、新公司在红海市场里PK不过大公司,但是从亚文化中寻找商业切入点是最容易颠覆大公司、颠覆行业的。
亚文化人群的出现是社会变迁导致的,产生的因素可以是技术的变革,比如微信的出现成就了微商产业;也可以是经济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迁,比如我们现在比以前有钱了,所以消费升级的时间窗口到来了,催生出了“小资”一族;也可以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人口的变化,还可以是大众传媒的力量引起的社会变迁。
各种亚文化正在崛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前由于文化、教育等原因,中国的文化形态比较单一,人民的经济水平也有限,而现在是“多元”的时代,各种亚文化群体崛起,无论是二次元、广场舞还是禅修,各行各业都可以利用亚文化做创新。
比如小米出现之前,手机厂家都是砸广告,说自己是音乐手机、拍照手机,而没有一个品牌说是为发烧而生的手机,更不会出现锤子手机的罗永浩所创造的“价值观”手机了。小米手机背后的亚文化是“极客精神”。
在罗辑思维出现之前,只有传统的培训教育,却没有人提出“我为你读书,我是知识的服务商”这样的概念,其实背后的亚文化是财富精英们渴望在有钱的同时成为文化精英的一种“谈资”需求。
在老枝花卤出现之前,卖卤味的都在宣扬自己是老字号,却没有人宣扬自己是代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的“新字号”,老枝花卤背后的亚文化是“传统行业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精神”。
在耐克出现之前,所有的广告都是运动明星站在跑道的终点,暗示是因为穿了它们家的鞋才成功的,而耐克却用普通人来拍广告,背后代表的亚文化是“个人拼搏精神”。
杰克·丹尼出现之前,酒厂的宣传形象几乎都是抽着雪茄的大老板,坐着豪车,抱着美女,走在人生巅峰的路上,而杰克·丹尼却用田纳西农村酿酒厂的酿酒工人来讲述它的故事,背后的亚文化是当时已经逐渐逝去的“美国拓荒主义精神”。
所谓的亚文化,是指围绕着某种意识形态聚合在一起的群体或地方,而这种意识形态和该领域的文化正统是对立的,社会运动与之类似,但社会运动往往有清晰的变革议程,因此也更经常性地直接挑战主流意识,有机食品、慢食运动以及公平贸易运动都是社会运动的典型案例。亚文化为品牌的文化表达提供了很高的可信度,因为亚文化“证实”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很少有企业家真正明白消费者是通过文化、价值观来理解、体验和评价产品的。很多企业都想在功能上、技术上创新来超越同行,但是在文化层面上却又互相模仿,所以他们推出的营销方案都只是对相同的意识形态进行细微的改动。
在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有很多很多亚文化可以去挖掘和利用,比如慢跑,中国的中产特别爱跑步,他们觉得跑步是一种苦修,是对营养过剩的回应。受苦对于中产来说是陌生的身体体验,对于富人更是。所以很多跑步者说:“跑步是一种宗教。”对这种慢跑亚文化的价值观进行提炼,有助于运动用品、健身俱乐部、旅游、酒店乃至啤酒等很多行业的亚文化创新。
亚文化创新的三个步骤
我觉得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已经存在的意识形态中寻找可以利用的亚文化;
第二步,创造故事、神话,让亚文化价值观跨越到主流人群;
第三步,做适当的文化表达、文化包装。
第一步:寻找亚文化
- 量子计算|从微商到直播,一个顶流江湖的兴衰
- 互联互通|从3999跳水至2399,小米11加速退场,你还选择骁龙870吗?
- 目标|目标用户从哪来?
- 叮咚|从商品采购到商品开发,叮咚买菜打造生态型供应链体系
- 马云|媒体采访马云:如此富有为何从不“花天酒地”?马云回答引人深思
- 龚文祥|从微商到直播,一个顶流江湖的兴衰
- 华为鸿蒙系统|华为绝版平板现身二手市场,从未对外公开发售,价格只要4799元!
- iPhone|从5499到4199元,iPhone手机大降价,终于等到了?
- 吴召国|从微商到直播,一个顶流江湖的兴衰
- 座舱|从互联网转行到汽车行业,你需要了解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