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制造|上海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宁波,谁才是长三角产业链“核心”?
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网络是城市群协同发展和城市体系趋向成熟的体现。以产业链为基础形成的城市间产业联系网络,是城市网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群内部以产业链为基础形成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长三角形成了覆盖上中下游产业部门的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链集群。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6条核心制造业产业链: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工业、冶金工业。2007—2012年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三条核心产业链的产值在全国占比分别为28%、28%和25%。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规模和空间融合在国内均居于领先地位。
多中心化格局和核心城市的增加
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空间网络已经从单中心放射状格局走向多中心网络格局。具体表现为多中心化和核心城市的增加。2007年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空间网络的核心城市为上海、无锡、苏州、南通、杭州、嘉兴与绍兴,2012年南京、常州、宁波加入了核心城市行列。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间产业链联系日趋密切频繁,产业链空间网络流密度大幅提升,沿发展轴扩展的态势更加清晰。2007年,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空间网络流主要集中于上海—苏州—无锡—镇江—南京,上海—嘉兴—湖州—杭州,杭州—绍兴—宁波三条主要发展轴,呈现出“Z”字形分布。其他城市之间的产业链联系尚不紧密,处于产业链空间网络的边缘位置。2012年,长三角产业链空间网络沿着苏中、浙中和皖江三个方向对外扩展,苏中方向延伸至南通—泰州—扬州—盐城,浙中方向延伸至金华—台州—温州,皖江方向延伸至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从产业链空间网络的视角看,长三角地区城市组团发展态势鲜明,省际边界效应弱化。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为核心的“沪苏组团”“杭甬组团”“南京—苏中组团”和“皖江组团”。一些组团已经突破了省际边界,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化。不过,长三角产业链空间网络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沪苏组团核心产业链工业销售产值在长三角地区的占比2007年和2012年分别为59%和52%,杭甬组团分别为22%和21%,南京—苏中组团由14%上升为19%,皖江组团从5%提升至8%。皖江组团中,安徽省内城市的占比大多未达到1%。可见皖江组团在长三角产业链空间网络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文章插图
作者提供
产业链空间网络发育与一体化发展互为因果
产业链空间网络演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动力。产业链空间网络的实质是基于产业链分工协作形成的城市间产业联系。产业链将不同城市联结成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城市网络。在城市网络内部,各个城市依据竞争优势专注于产业链的特定环节,从事专业化生产,由此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空间网络。产业链空间网络演化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打破行政区划藩篱造成的贸易壁垒,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空间网络演化呈现出适度分散和相对集中的“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在区域尺度上看,核心产业链空间网络的中心由上海向苏州、杭州、南京、常州等次级中心转移;在城市组团尺度上看,次级中心崛起,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形成了新的集聚组团。超大城市适度分散,走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形成组团发展格局,有利于缓解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带来的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负荷总量过大等“大城市病”问题,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外扩散到次级中心,也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效应,促进“小集中”,推动次级中心带动周边小城市发展,形成新的集聚组团。在集聚中走向协调,正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路径,也符合产业链空间网络演化的客观规律。
(石敏俊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 孙艺文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 设备制造|上海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宁波,谁才是长三角产业链“核心”?】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石敏俊 孙艺文
- 程序员|上海 29 岁程序员离职当天“删库跑路”,被判刑 10 个月
- 上海幻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B站申请注册“bilipods”商标
- 2022年杭州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36氪研究院 | 图示
- 魅族|吉利李书福要造手机,消息称将在武汉、上海等设置办公地
- 生产基地|上海电气计划新建嘉定外冈轴承生产基地
- 齐鲁在线网|上海和睦家医疗骨科及运动医学科打造专属品牌“UFOs”
- 三星|美光解散上海DRAM团队后,为何一定要让核心员工移民美国?
- 阿里巴巴|浙江省杭州市阿里巴巴滨江园区
- 上海复旦附中|用户画像到底有什么用?
- 芯片|“上海团队解散,核心员工可全家移民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