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与嘲笑中,中国超算起步了( 二 )


冷眼与嘲笑中,中国超算起步了文章插图
(打入美国市场的日本电气SX-2超级计算机)
面对高科技产业的东方竞争者 , 美国朝野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领域的投资 , 在新技术与新应用上确立领导地位 , 另一方面则使出令人眼熟的"盘外招"操作 , 利用话语权优势对日本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形象的涂抹和丑化 , 将其竞争力解构为商业间谍、政府保护与补贴倾销的组合 , 从而为美国的任何回应都镀上了一层“正义性” 。
在联邦政府的"劝告"下 , 包括麻省理工在内的多家美国用户取消了对日本超算的购买意向 , 同时 , 通过连续十余年、前后三次美日半导体协议的签署 , 直接为日本规定了越来越苛刻的半导体市场指令性计划 , 日本厂商不得逾越划定的范围发展 , 并确保美国厂商享有指定的日本国内市场份额 。
冷眼与嘲笑中,中国超算起步了文章插图
(历时十余年终于被“制服”的日本半导体产业)
通过这一系列“内外兼修”的操作 , 特别是得益于在美国率先实现的家用电脑和互联网技术产业化 , 最终成功瓦解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上升势头 , 重新获得了在这一领域的领导力 。
随着产业基础的缩水 , 日本超算在全球范围内的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上 , 也出现了明显下滑 , 不再具有威胁性 。
不过美国人的“安全感”并没有持续多久 , 另一个来自东方的挑战者很快出现了 。
02 算力不足恐惧症
以中国原子弹研制为主题的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 为了完成原子弹原理与数据验证 , 数百位知识分子齐聚一堂 , 一边啃着馒头咸菜 , 一边聚精会神拨打算盘 , 在霍斯特《行星组曲》的伴奏下 , 形成一幅隽永而又雄浑的历史画面 。
冷眼与嘲笑中,中国超算起步了文章插图
(横空出世中算盘大会战的场景)
手工珠算突破原子弹是一种艺术表现 , 取材于1960年前后持续一年多的原子弹攻关“九次计算”阶段 , 不过在真实历史中 , 原子弹研制集中了当时全国最好的保障条件 , 除了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等更现代的辅助工具 , 电子计算机也已经开始发挥核心作用 , 中国电子计算机事业 , 在“以任务带学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 , 从一开始就与原子弹工程有着密切联系 。 影片设置这一强烈的对比 , 更多用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无惧困难的民族性格 , 但也确实体现出当时国内计算能力相比国外的巨大差距 。
1959年 , 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 仿制苏联БЭСМ-Ⅱ的104机试制成功 , 并立即应用于原子弹相关研制工作 , 这台计算机每秒可完成一万次浮点运算 , 作为对比 , 同期被公认的超级计算机鼻祖 , IBM公司为美国原子弹研发机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开发的7030机 , 浮点运算性能约为每秒60万次 。
冷眼与嘲笑中,中国超算起步了文章插图
(IBM 7030,历史上最早的“超级计算机” , 仅生产过9台)
对于IBM 7030这台横空出世的超级计算机 , 中国人也曾经进行过购买的尝试 , 在60年代中法正式建交后 , 中方曾经透过法国代理公司 , 寻求购置这台当时定价700多万美元的“国之重器” , 但在巴统的限制下最终夭折 。
超级计算机 , 对于此时的中国人而言 , 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
原子弹的攻关不等人 , 怎么办 , 拼命硬干!
1965年9月 , 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于敏带领几十位研究人员赶赴上海 , 利用当时华东计算所刚刚研制成功的J501电子计算机开展突破氢弹原理的会战 , 这台设备运算速度约为每秒5万次 , 已经是当时国内性能最强的计算机 。
冷眼与嘲笑中,中国超算起步了文章插图
(在突破氢弹原理中居功至伟的J501大型计算机)
于敏团队废寝忘食 , 日以继夜地开展工作 , 一边推敲氢弹理论模型 , 一边通过计算机同步试算验证 , 通过持续三个多月的高强度攻关 , 在华东计算所成功完成了氢弹“于敏构型”的理论方案 , 此即中国两弹研制中里程碑意义的“百日会战” 。
得知氢弹原理突破的喜讯 , 理论部部长邓稼先第二天就飞到上海 , 自己掏钱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宴 。
氢弹原理突破17个月之后 , 1967年6月17日 , 中国成功进行了氢弹试验 , 标志着中国人完全掌握了第一代核武器技术 , 这个年轻的共和国为自己建立了基本的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