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浅析融媒体时代媒体人如何更好地引导舆论

刘晓敏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论新闻传播业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因为传播媒介的变迁及传播主体的转变。从报社、电视台及互联网门户网站掌握着新闻及信息发布的话语权,逐步成为“人人皆媒体”,即自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采访人员,如何及时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顺应融媒体时代潮流,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文字采访人员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浅析|浅析融媒体时代媒体人如何更好地引导舆论】目前,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中生代采访人员,多成长于20世纪初传统媒体兴盛的年代,新闻追求切入的角度、报道的深度、情感的温度,精益求精、客观中立是他们展开报道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自媒体在追求播放量、点击率的前提下,所生产各种“快餐式”的信息产品对传统媒体产品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这些产品往往短小精悍,富有情绪性、煽动性,加之传播媒介——智能手机的方便便携,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遭遇了一场必败无疑的注意力争夺战。试想,一个小小的屏幕,可以容纳无限的信息,有声光画影同步呈现,又有多少人会拿着大开幅的报纸在公共交通上抑或是闲暇空余时仔细阅读呢?
进而言之,在速度、时效无法与自媒体比拼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曾经引以为傲的思想深度、切入视角、舆论监督,都在无形中被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阅读所消解。各路网络大V和自媒体工作室逐渐崛起,即便有几家传统纸媒尝试并较为成功地完成了从纸媒向移动主流媒体的嬗变,如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在新兴主流媒体上的成功。但对于更多的普通采访人员来说,影响力的降低、引导力的减弱乃至职业荣誉感的消退,都成为了当今时代传统媒体采访人员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危中有“机”,媒体人应成为舆论引导者
“人人均是采访人员,人人都可传播”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移动互联网把之前被传统媒体所垄断的信息传播权下发给了普罗大众。只要有一台智能手机,便可即时传播、即时互动。越来越多新闻当事人改变身份,成为了新闻发布者本身。只要事件一发生,就可以马上将信息发布至社交媒体。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传播方式有利也有弊。最近几年,微博上有一句流行词叫做:“让子弹飞一会儿”。这句流行词的产生,其实也是对这种传播方式的批判:大部分的信息发布者本身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训练,只会凭着一己好恶,将自己所看、所想、所感毫无顾忌地发布至网上。不乏有人通过剪辑、歪曲等手段,从主观出发,将事件本身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改头换面呈现给广大网民,造成“事实”几次反转,占用舆论空间,消费公众情绪。
可以说,越来越多的网民对近几年一些社交媒体经自媒体发布后,但又几经事实“反转”的现象有了足够警惕。作为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媒体采访人员,有义务也有责任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不是这种喧嚣的舆论空间中为群体情绪“火上浇油”,而是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媒体责任,以专业工作者的素养,担当好舆论的引导者。
培养综合素质,重新树立专业权威
专业权威如何树立?传统媒体采访人员应当事先从“有心无力”到“有心有力”的转变。我们必须承认,移动媒体的媒体语言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仅仅将自己的定位停留在写好文字稿的基础上,那么事实上还是将自己定义为了一个内容生产者——我负责生产内容,读者负责阅读内容。
但移动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互动性,也就是说,我们传统媒体采访人员必须首先将自己的定位摆正:我们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服务者;要弱化自己“高高在上”的主体地位,换位思考,想一想受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新闻,以“新”打头。遗憾的是,如今的传统媒体的“新”难以体现。所以,我们还需要低下头来,向自媒体学习,取长补短。不可否认,一些自媒体工作室在移动互联网媒体账号的运作上,远远胜过一些传统媒体所开设的新媒体部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传统媒体的思维不够活跃,“架子放不下来”。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接地气、接民气,一方面吸取自媒体在运营上的优点、长处,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好舆论引导,用属于自己的报道风格、积极稳定的价值观输出,打造属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