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企业知识库内容匮乏,各团队间几乎没有人员、知识经验的互动;
团队周报、群组等信息隐藏化,非核心员工无法知晓公司的动向……
这波骚操作后,公司很多人员确实消息闭塞,甚至在离职后也不会给公司带来威胁。可最终的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其实,和身处客户公司处的员工在闲聊时或多或少了解到大家都表示自己缺乏参与感,没有主动权,就像一个工具人。这里,我想再次分享一下俞敏洪讲述管理的视频截图:
文章插图
内容来源:抖音APP 混沌大学
更危险的是,这样会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创造力,而即使再快的火车头,也会因为车厢的转速限制而限制自己的转速。
第二大阻碍: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客户公司
“**总,您好,有时间确认一下方案吗?”
这个场景是否熟悉?其实面对一些官僚主义化的企业客户,我们就得需要这么称呼客户。而在服务的几个企业客户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特点:自发寻求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要比政策导向被动数字化的企业更加开放包容(不在乎某总、某部长、某哥的称呼)。也恰恰在这些主管满天飞的公司里,笔者感受到了客户企业内的阻碍。
1. 繁琐低效的流程
在服务某客户企业,我们按照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方式调研业务时,就遭到当头一棒:我们被告知不得擅自接触业务团队,且调研业务团队时必须由客户公司的数据团队发起,或依赖于数据团队的调研内容直接设计。后来我们进入了比较漫长的过程:发出请求→等待→跟进→等待→跟进……你可别以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偷懒了,事实上像第三方数据公司内的每个人要负责多个项目的多个任务。
繁琐低效的流程,还有落地开发阶段。在某公司项目中(签订项目的合作方式是我方提供设计,客户方负责开发)笔者主导的一款主题域分析的固化看板完成评审后,足足等了3个月都没有消息,甚至之前协助推动的业务同事都离职了这个看板的开发还是属于搁置状态。
最后就是在验收过程了,验收就代表着结项,结项就代表客户公司需要向第三方数据公司缴纳尾款。这时候那些着急让我方上线看板的客户伙伴们就不是那么积极了,印象最深的是最近某客户项目一期验收时,在通讯软件邀请客户公司的伙伴们参会基本上没有响应,甚至还要跑到客户现场的工位一天找好几次才能找到,有时候大半天的时间就在来回走动、语音电话、打字沟通中浪费了。
2. 追求表面的炫酷
在和某大型零售企业合作时,针对经营分析系统的想法,对方更多的是追求效果的炫酷,能够给他做一些数据大屏,放在企业大厅里以凸显自己的X格,如下图示例:
文章插图
数据大屏示例
这里并不是批判大屏没有价值,在观测实时的汇总数据是有价值的,但进行数字化转型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数据的价值。
从数据本身来说,数据的价值包括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数据的准确性,“定义上”是口径清晰完整没有歧义的;“计算上”是生产稳定且结果符合标准的;涉及到预测类的数据标签还要关注其准召率(准确率、召回率)。数据的时效性,即数据生产的效率和及时性。数据的全面性,通俗一点就是能否包含进行探索性/统计性分析的数据(数量)。
从数据系统来说,数据的价值包括稳定性、高效性、教育性。系统的稳定性,能够展示较大的数据量,能够保证计算服务的稳定;系统的高效性,一方面是能够快速计算、加载数据,另一方面是能够快速的制作可视化图表或让业务快速定位问题与原因;系统的教育性,能够引导用户养成观察、分析数据的习惯,沉淀具有传承性的模型方法。
第三大阻碍:参与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者
万物的终点即是起点,前面说完了第三方数据公司、客户公司,接下来就把内容留给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这里也包括笔者自己。当我们看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阻碍时,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第三方数据公司给客户公司的不接地气的方案,何尝不是那个令我们骄傲的功能牛X的设计?当觉得客户传统、无知时,又何尝不是因为我们夸大自己才引导客户走向了这个怪圈?
我们喜欢看一个人力挽狂澜的故事,却不相信集体管理下的个体能力,所以我们的习惯是:意识中洞悉明察,现实中却又装聋作哑。笔者此刻也要反思,当站在制高点去点评公司与客户时,那个自己觉得不好的设计却最终开发落地,又何尝不是自己想偷懒不去秉持那颗产品心呢?
稿源:(虎嗅APP)
【傻大方】网址:/c/112cO1122021.html
标题:数字化|什么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真正的阻碍?(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