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

除了上周我们体验过的坚果R2之外 , 在这次坚果更新的新品序列中 , 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就是TNT go 。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文章插图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人对TNT go这款产品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 。 对于TNT的记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几年前那场规模浩大的发布会 , 以及发布会上那一次次的“理解万岁”的调侃上上 。 甚至我们都忘记了TNT这个命名的由来其实源自于“Touch & Talk” , 这个用于概括这款产品最基本的交互逻辑的单词组合 。
TNT go的到来是出乎了很多人意料的 , 以现在被称之为“新石实验室”的坚果手机团队的现状来说 , 要在本来就有限的资源中分出一部分做这款产品 , 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扩展本”的新形态
TNT go其实可以看作是之前的第一代TNT的便携版 , 这其实从设计上就看得出来 。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文章插图
上一代的TNT产品 , 其产品形态更接近与桌面PC主机 。 而TNT go看上去更像是类似于Surface Pro这样的二合一设备 。 机身由主机、键盘、后盖以及手写笔组成 。 这里说“主机”其实有点名不副实 , 因为其内部并没有集成相应的运算单元 , 其只包含电池、屏幕、扬声器等关键部件 , 日常运行时由坚果R2提供核心算力 。
事实上 , 官方给这款产品提供了一个新名称:扩展本 。 这个命名我认为很贴切 。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文章插图
TNT go的这种类似于二合一产品的硬件形态经过这些年Surface系列的市场试水和改进之后 , 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 所以在设计上拥有不错的完成度 。 但相比之下 , 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其键盘背壳采用的是粘胶的做法 , 也就是说整个键盘背壳和机身粘附在一起 。 和磁吸的方式相比牺牲了易用性 , 并不算理想的硬件方案 。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文章插图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折中考虑 。 微软的Surface Go 2就将支架集成在了机身背面 , 算是Surface系列的经典设计了 , 其能够很好地兼顾稳定和实用性(上半部分的机身空间可以用来放更大的电池) , 我认为比在机身背后粘一块专门用作支撑的背板要实用的多 。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文章插图
TNT go主机的重量为639g , 键盘支架套装重量为167g , 整机的重量达到了806g 。 和当前市面的轻薄本相比 , 其在便携性上有一定的优势 。 但和前面提到的Surface Go 2以及iPad Pro这样的二合一或者是平板产品相比就显得重了一些 。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 , 对比的对象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配备了完整的运算功能 , 可供独立使用 。
坚果R2才是运算核心
在TNT go产品团队的设想中 , 手机应该是未来具备核心生产力的设备 , 并且它应该会打破移动和桌面设备之间的界线 , 通过TNT go进行日常体验上的无缝融合 。 这其实一定程度上符合智能手机的应用现状 , 的确我们目前很多的日常工作就是在手机上进行 。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文章插图
坚果R2和TNT go的连接方式有无线和有线两种 , 只需要在同一个网络环境下即可实现手机和TNT go的自动连接 , 非常便利 。 早上到办公室之后 , 打开TNT go轻触屏幕 , 即可使用 。 这种体验是无缝的 , 甚至省略了三星、华为的桌面拓展模式连接数据线的过程 , 以至于你会忘记你眼前的这台设备其实是没有运算模块的 。
TNT go的系统有明显的针对触控以及移动端设备的优化痕迹 , 比如很多菜单栏的布局和设定 , 和SmartisanOS这样的移动操作系统类似 。 这样的好处是没有什么上手的障碍 , 也的确如发布会上所说 , 只要是会使用手机的 , 一定会使用TNT go 。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文章插图
不过毕竟是一款桌面设备 , 同时还加入了键鼠等外设配件的支持 , 所以在相关的交互上可以看到TNT go也融入了当下PC和Mac中的很多交互和设计逻辑 。 比如底部常驻的透明Dock栏 , 右侧的通知栏以及单击鼠标右键唤出菜单 , 多窗口运行等等 , 这些设计和交互同样是PC和Mac用户熟悉的 , 这就让其日常的使用和交互变得非常友好 。
Smartisa TNT go体验:关于“下一台设备”的猜想文章插图